2019年01月29日07:13 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兩名大漢用木錘錘打搗碎的糯米團,以增加黏性。
每人手中一根專用木棍,圍著石臼,用力錘打石臼里的糯米。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鑫通訊員盛鵬謝長柏文圖
本報訊“糯米珍珠粒粒勻,木棍石臼往來頻。”1月23日上午,信陽市光山縣優秀傳統文化展演賽暨第四屆糍粑節在美麗的官渡河畔——盛灣公園建設現場隆重開幕。來自鄉村民間藝人打糍粑的精彩表演,吸引眾多群眾前來觀賞、吃糍粑、迎新年,場面十分壯觀。
“糯米飯來嘍!”一名青壯男子端著一大盆熱氣騰騰的糯米飯往會場快步跑過來,剛剛蒸熟的糯米飯,一粒粒晶瑩飽滿,如珍珠般透亮,香噴噴的,會場上頓時彌漫著濃濃的糯米香。
接著,幾個漢子把糯米飯倒入石臼里,就開始打糍粑了。幾個男子輪流上陣,揮動胳膊,手拿木棍,點入臼窩,轉著圈兒將石臼中的米飯搗碎,漢子們“喲一嗬,喲一嗬”地喊著號子,聲音伴著杵棍聲有節奏地散向四周。
打上一刻鐘,石臼里的雪白糯米軟乎起來,但是,石臼底下的那層并未打好,打糍粑的漢子們相互遞個眼色,“一、二、三、起!”大喝一聲,糍粑團兒便隨木棍一躍騰起,舉到半空,“啪”的一聲,糯米團兒翻個面,又規矩地重落于石臼里了。
隨著糯米飯被漸漸搗碎,黏性發作,石臼里黏稠的糍粑粘住木棒,越來越難往上提,漢子們接著再搗,直到石臼里的糯米全都雪白細膩起來。一場下來,男子們一個個大汗淋漓,氣喘吁吁。
現場打糍粑的一名工作人員介紹說,打糍粑是個力氣活,速度要快的同時還要控制力道,速度慢了就變硬,輕了糍粑不能成形。剛剛打好的糍粑還在冒著熱氣兒,在場的每個人都可以領到一份又軟又黏的熱糍粑。
光山縣山清水秀、民風淳樸,打糍粑是當地的悠久民俗,糯米香中飄蕩著濃濃的年味。據當地人介紹,作為光山“十寶”之一的糍粑,其傳統制作工藝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打糍粑、吃糍粑、鬧新春、迎新年,已在光山縣流傳了千年的歷史,是光山農村過春節必不可少的一項傳統習俗,也是春節飯桌上極具年味的佳肴。
”全詩沒有深遠寄托,沒有華麗辭藻,字里行間卻洋溢著熱烈歡快的色調和溫馨熾熱的情誼,盡管天氣寒冷,詩情卻溫暖如春。來自人民網書畫頻道“人民美術館” 南宋詩人陸游在晚年蟄居故鄉山陰后,也在初冬時節寫過不少詩篇。吃糍粑一要熱、二要玩、三要斗,才能體味“十月朝,糍粑碌碌燒”的農家樂趣。
圖②:莫彧功(右)和黃品貴(左)協助農戶挖蔥。記者 賈豐豐攝 圖③:舒啟穩(左)和主播李化德在通過直播銷售紅心水果粉條。謝萬柏攝 圖④:謝立明在田間查看番薯生長情況。
新華網發 蘇桂攝 廣西平樂縣平樂鎮龍田村委旱塘村村民黃國飛(右)種植的板栗獲得豐收,夫婦倆露出開心的笑容。新華網發 龔普康攝 苗族群眾在柳州市融安縣長安鎮安寧村大袍屯蘆笙廣場吹蘆笙、跳踩蹚舞慶豐收。
安徽大灣村 貴州花茂村 三座村莊 三段回憶
在中國北方,除了“開口笑”,像江米條、炸麻葉、驢打滾、糖葫蘆等這些馥郁鮮香的傳統小吃,都是春節的重要角色。剛蒸熟的糯米倒入石臼,用木槌反復地擊打,直到它的質地變得細膩柔軟,而且越來越黏。
春節前的電商糍粑節,光山已經連續辦了5年,楊長太帶著村里的特色農產品,來到縣城進行展銷的同時,還代表文殊鄉展演打糍粑。”楊長太說,這屆糍粑節,他還帶來了東岳村蜂農的優質槐花蜜,希望利用電商糍粑節的平臺,讓蜂蜜火起來。
侗寨里,游客們觀看侗族原生態表演,打糍粑、殺年豬、合攏宴、篝火晚會等一系列民俗活動輪番“上演”。侗寨里,游客們觀看侗族原生態表演,打糍粑、殺年豬、合攏宴、篝火晚會等一系列民俗活動輪番“上演”。
【聯播+】4月8日,習近平等中央領導同志參加了首都義務植樹活動。從政之后,習近平不改勞動本色,從貧困山村到基層社區,他走進群眾中間,一起種樹、打糍粑、炸酥肉……所到之處,都留下了他與人民一同勞動的溫暖記憶。
今天是農歷臘月二十八,在我國的民諺中有“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的說法。參賽的18位村民分成兩人一組,分三批同時進行比賽,比誰打得快,打得好,既傳承了打糍粑迎春的傳統文化,又給春節增加了歡樂祥和的氣氛。
小雪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個節氣,表示降雪的起始時間和程度。殺了豬,東家要做一鍋豬燴菜,再配上米飯、小菜,略備薄酒,邀請四鄰聚餐,寓意團結、和睦、萬事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