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5日10: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人類社會總是在不斷創新創造中前進,世界文明總是在不斷應變求變中發展。
“中華民族以改革開放的姿態繼續走向未來,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根基”“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擺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榮、任務更艱巨、挑戰更嚴峻、工作更偉大”。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了中華民族的變革和開放精神,鮮明表達了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的信心和決心,鼓舞著億萬人民永不停步的奮斗熱情,凝聚起創造新的更大奇跡的磅礴力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國人民具有偉大夢想精神,中華民族充滿變革和開放精神。自古以來,中國大地上發生了無數變法變革圖強運動,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等豪邁宣言。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的寬廣胸懷,自信而又大度地開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經譜寫了萬里駝鈴萬里波的浩浩絲路長歌,也曾經創造了萬國衣冠會長安的盛唐氣象。以數千年大歷史觀之,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的歷史常態。正是這種變革和開放精神,使中華文明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綿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燦爛文明,使中華民族能夠在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頑強發展。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近代以來,憑著這種變革和開放精神,中華民族最終實現了從苦難到輝煌、由沉淪而奮起的命運轉折。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這場“新的偉大革命”,使黨和國家從危難中重新奮起。40年來,中華兒女以“敢為天下先”的豪情,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創造了改變中國、影響世界的人間奇跡;40年來,中華民族以“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執著,闖出了一條新路、好路,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今天,改革開放作為“關鍵一招”,使中華民族“以嶄新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改革開放鑄就的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極大豐富了民族精神內涵,成為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
進入新時代,以改革開放的姿態繼續走向未來,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更為艱巨。“事者,生于慮,成于務,失于傲。”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風云變幻,最需要的是戰略定力;競爭激烈,最重要的是急流勇進;迎接挑戰,最根本的是改革創新。黨的十九大對我國發展提出了更高的奮斗目標,形成了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發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最強音。在這個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時代,我們絕不能有半點驕傲自滿、固步自封,也絕不能有絲毫猶豫不決、徘徊彷徨,必須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勇立潮頭、奮勇搏擊,推動中國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一個人的精神面貌關乎形象氣度,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關系興衰成敗。以改革開放的眼光看待改革開放,以改革開放的姿態繼續走向未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將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得以實現!
《 人民日報 》( 2018年12月25日 02 版)
2017年底,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一夜之間火了起來。新華社發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歷經艱苦卓絕的奮斗,通過革命、建設和改革,讓中華民族邁開自信而堅實的步伐走上復興之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歷史進程,也是中華文化守正創新的過程。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的團結各族群眾,共建共享新時代中國發展成果的關鍵路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社會表征,其形成是一種文化融合、同化的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考古工作者十分關心,強調他們“風餐露宿、青燈黃卷,展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堅定的學術志向、頑強的工作作風”,對他們的成就、付出予以充分肯定,并致以誠摯的問候。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向“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前排右二),“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前排左二)、張定宇(前排右一)、陳薇(前排左一)頒授勛章獎章。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站在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的戰略高度,精辟論述我國考古工作。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斗,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2020年第23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長久積淀的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追夢新時代,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必須做好“傳承”“創新”“交流”三篇文章。“互聯網+”時代,借助網絡、手機等載體對鄉賢文化、村規校訓、優秀家風、傳統民俗等進行創造性轉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動能將更加強勁。
”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深情謳歌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立足更深入地認識中國歷史、中華文明發展史、人類發展史,深刻闡明考古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 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雜志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