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03日14:42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
光明日報記者 張蕾
風舉鯤鵬路萬里,蓄勢扶搖再騰飛。改革開放40年來,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為主導的中國航天事業突破西方發達國家長期技術封鎖,秉承“艱苦奮斗、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精神,鑄就了以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三大豐碑,培育了東方紅衛星、長征火箭、神舟飛船、東風導彈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建立起一套完整配套的科研生產創新體系,走出一條以技術產品、組織結構、團隊人才、體制機制為抓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發展之路。
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國力看來,我國之所以在短短40年迅速趕上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的發展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幾代航天人緊緊圍繞自主創新這條主線,探索形成一整套符合國情的組織結構、創新團隊和體制機制。
從司令部到一線戰場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下設8個大型科研生產聯合體(研究院)、11家專業公司、12家境內外上市公司以及若干直屬單位。其中,集團總部是企業的靈魂和創新的司令部,負責組織謀劃技術創新方向;研究院發揮前線指揮部作用,負責推動航天產品專業化、產業化、標準化、集成化發展;研究所是航天創新的一線作戰單元,負責跟蹤本專業領域技術前沿方向;制造廠在創新一線戰場上沖鋒陷陣,不斷改進生產工藝技術水平,將設計圖紙變為現實產品。
研究院對上要細化落實集團總部的創新戰略指令,對下要合理調配掌握的人力資源、科研設備、研發資金等創新要素資源,實現由創新概念向現實產品的研制轉化。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承擔了載人航天工程任務,抓總研制重任,按照迎頭趕上國際一流的目標,以技術大跨越思路直接研制國際上的第三代飛船。他們提出的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等被納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16—2020年)》,提出的深空探測及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與維護系統被納入《科技創新2030》規劃,引領國家航天中長期科技發展的創新方向。
“在集團發展方向指引下,各部門結合自身職能定位和專業方向,按照分工有序、協作互補、系統集成的協同創新模式,形成持續強大的創新合力,為我國加快建設航天強國作出卓越貢獻。”高國力強調。
航天品質代言人的精神密碼
人才的高度決定航天事業的高度。多年來,航天科技集團始終將人才作為事業興旺發達的核心要素,培養造就了一支高素質、多層次、愛學習、善創新的人才隊伍。
2011年12月,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成立。這一號稱“不考慮十年之內的技術”的中國空間技術創新試驗特區,將眼光瞄準原始創新,圍繞空間科學的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問題開展探索研究,提倡“先問新不新,再問成不成”“自主研究為主,組織研究為輔”的創新理念,探索航天科技人才培養新模式。
“兩總”模式(總指揮+總設計師)是在型號工程研制過程中創建并不斷完善的行政與技術兩條指揮線的管理方式。以總指揮為主線的行政指揮系統和以總設計師為主線的技術指揮系統高度協調,自上而下形成崗位責任明確、各個環節可追溯的責任制度。該模式不但在航天工程實踐中沿用至今,還被造船、航空等行業借鑒使用。
航天領域對工匠技術的要求異常苛刻。面對特殊工種提出的挑戰,一大批航天工匠脫穎而出,例如不畏危險“雕刻”火藥的徐立平、在火箭“心臟”進行焊接的高鳳林、讓“太空之吻”天衣無縫的王曙群……他們確保了航天工程的各種研發設計能夠完美轉化為現實產品,成為中國航天品質的代言人。
航天科技集團之所以能夠形成以預研團隊、型號兩總、班組和個人為代表的人才體系,并成為集團持續創新的動力源泉,有著深層次的規律和原因。“除了靈活的科研組織方式,平等容錯的技術民主路線和傳幫帶的優良傳統,集團多年來形成并傳承的以國為重的愛國精神、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嚴謹細致的科學精神和團結協作的友善精神,成為支撐航天人刻苦鉆研、不懈努力的精神密碼。”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科研管理部副主任羅蓉介紹。
航天事業創新發展的法寶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在繼承和發揚航天特色創新發展模式的同時,始終堅持深化改革,著力完善人才保障機制和創新投入機制,深入實施質量“雙歸零”持續改進機制,著力構建技術轉移轉化機制,最大限度解放了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
在航天人眼中,“四個一代”是我國航天事業創新發展的一大法寶,即“探索一代、預研一代、研制一代、生產一代”。“老專家們把探索一代形象比喻成要下地的種子,預研一代是地里種的莊稼,研制一代是鍋里做的飯,生產一代是碗里吃的。顯然,沒有探索一代的種子,就沒有地里種的莊稼,就沒有鍋里做的飯,也就沒有碗里吃的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科研管理部副研究員卞靖如此解讀。
“‘四個一代’模式起步于我國工業基礎薄弱、面臨重重封鎖的年代,形成于科學的組織科研生產和經營管理過程中。這種技術開發機制充分調動了科研和生產的潛力,解決了科研生產線上的忙閑不均問題,大大加快了航天工程的研制進程,保障了各型號循序漸進的系列發展,是支撐我國航天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羅蓉指出。
航天工程的安全可靠性是質量管理核心。為此,航天人創造性地提出“雙歸零”,即技術歸零和管理歸零,針對發生的質量問題,前者從技術上按定位準確、機理清楚、問題復現、措施有效、舉一反三的要求逐項落實,后者從管理上按過程清楚、責任明確、措施落實、嚴肅處理、完善規章的要求逐項落實,最終形成歸零報告和相關文件。
為確保航天工程的成功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經過近20年的實踐,主導制定出航天質量問題歸零管理,并于2015年正式成為航天領域的國際標準。“這是我國首次將具有中國特色的航天管理最佳實踐推向國際,是實現產品走出去,探索向國際輸出質量管理標準的重要成果,彰顯了中國航天的軟實力。”高國力說。
如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培養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形成了適合航天事業發展的科研、工程管理和技術轉化體制,積淀了深厚博大的以航天“三大精神”為靈魂的優秀文化。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中,航天人一定會在浩瀚太空中鐫刻出更多屬于中國人的榮光。
《光明日報》( 2018年12月03日 04版)
中新社北京12月8日電題:“十三五”之“太空舞”:中國航天耕宇牧星耀蒼穹 北京時間12月6日11時58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十四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嫦娥五號上升器完成了它的使命 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 成功實施了分離 從對接到分離 從重聚到分別 相聚六個多小時 很長又很短 長到上升器可以一點一點地
12月3日,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上升器點火起飛,攜帶月壤進入預定環月軌道,成功實現中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英國廣播公司報道援引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凱蒂·喬伊博士的觀點說,嫦娥五號采集的新樣品會加深對月球火山史的認知。
我們不懼挑戰 也不畏險阻 “十三五”,發展的腳步 有目共睹 聽我數一數 出門不帶錢包叫作移動支付 北斗衛星讓你不再迷路
△“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著陸后全景相機環拍成像。“嫦娥五號”探測器著陸后拍攝的圖像很快被播放,最后一幀顯示出探測器的一只腿在多塵的月球表面上投下了陰影。
巧合的是,上周,美國猶他州沙漠中也曾出現相似的神秘金屬巨石,隨后突然消失。在美國猶他州沙漠中也曾出現神秘金屬巨石,該巨石與羅馬尼亞發現的巨石設計相似,高達3.6米,置于沙漠紅色巖石林之中。
目標2035我們一起走 但這一刻請不要停下了腳步
日本籌備組建宇宙監視部隊…… 隨著商業航天的發展,人類向太空“放衛星”的步伐進一步加快,頻率和軌道資源被掠奪性搶占。2020年5月5日,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等載荷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宣布,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任務首戰告捷;
“十三五”期間,隨著技術創新和實踐創造,中國人不斷探索未知,踏及新的高度。中國人再測珠峰、遨游太空、探索月球、前往火星……央視網系列微視頻《新角度透視“十三五”》推出“高度篇”,帶你直觀感受“中國高度”。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相繼發射成功,為中國空間站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五年間,從太空駐留到火星探測,從運載火箭升級換代到北斗技術全球共享,前所未有的實踐,讓自主創新成為中國航天的閃耀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