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8日17: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回顧改革開放4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每前進一步,就會有新的指數出現。將所有指數拼湊起一條上升的時間線,就是我國一部轉型升級的“時間簡史”
日前,國家統計局對外發布,2015年—2017年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分別為123.5、156.7、210.1,分別比上年增長23.5%、26.9%和34.1%。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逐年攀升,意味著中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正加速發展壯大。
新動能是什么?普通人也并不陌生。它是奔馳于街巷的新能源汽車,勁舞于戈壁的風力葉片;是手機輕點就及時送達的高鐵外賣、電商超市里現買現做的海鮮大餐;是遠在千里的智慧工廠,也是近在身邊的共享經濟;它是“云”端的服務、“網”上的便捷,是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迸發的汩汩智慧,更是觀察當代中國經濟的一扇新窗。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分析中國經濟形勢,視角尤為重要。特別是當中國經濟邁入新常態,增長速度、經濟結構、發展動力等均發生了深刻變化,把脈中國經濟,自然需要調整觀察視角,形成一套既能反映全局,也能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新動能指數恐怕就是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指標。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告別短缺是中國經濟的主旋律,工業產量是觀察中國經濟的重要窗口。以鋼產量為例,1989年,6000萬噸鋼產量令多少中國人夜不能寐;1996年,“億噸鋼鐵壯國威”更成為媒體熱詞。然而,2015年,當我們擁有12億噸鋼鐵產能的時候,卻陷入了“鋼鐵淪為‘白菜價’”的窘境,鋼鐵去產能還成了“國家任務”。那么這一年,中國經濟撞上“冰山”了嗎?這一年,中國經濟不僅一如既往穩中向好,對外貨物貿易總額還穩居世界首位,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贏人均GDP增速1.1個百分點!可見,告別短缺之后,再以傳統工業品產量去衡量中國經濟的冷熱,是不合時宜的。
不僅是傳統工業品產量,不少傳統指標都難以全面反映當今中國的經濟活力,亟須新動能指數來“拾遺補缺”。鐵路貨運量與工業用電量,曾被視為中國經濟“晴雨表”。過去幾年,當這兩個指標迅速下行時,也有人高呼“中國經濟即將硬著陸”。然而,他們忽略了,我國服務業占GDP比重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然超過第二產業,一些微觀指標與經濟形勢的正相關性在減弱,以反映重化工業時代全貌的典型指標來審視當下中國經濟,豈非一葉障目?
中國舊動力高速擴張期已經過去,新動能正成為支撐中國經濟向好不可忽視的力量。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三新”經濟增加值近13萬億元,相當于GDP的比重為15.7%;按現價計算的增速為14.1%,比同期GDP現價增速高2.9個百分點。新動能無疑是緩解經濟下行壓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
不僅如此,當我們打開新動能指標這扇新窗,就會發現一個別開生面的活力中國。這里是日均注冊近5.3萬戶市場主體、一年誕生800家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創業熱土;這里也是一天運輸1億件快遞、一年產生29.2萬億元電子商務平臺交易額的網絡大國;這里更是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突破萬億元大關,研發投入強度超過歐盟15個初創國家平均水平的創新中國。新動能源源不斷地涌流,將為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多貢獻。
回顧改革開放4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每前進一步,就會有新的指數出現。將所有指數拼湊起一條上升的時間線,就是我國一部轉型升級的“時間簡史”。這里有追趕者的不屈,也有領軍者的勇毅,每一個指標都透露著奮斗者的精彩,也預示著中國經濟無可限量的未來。
《 人民日報 》( 2018年11月28日 09 版)
仰望太空,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順利“握手”,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俯瞰大地,世界首條智能高鐵——京張高鐵風馳電掣,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順利通車,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開放運行;
不斷增加的5G基站,是在中國大地上如火如荼建設的大批新型基礎設施的一個縮影??梢灶A見,這樣的趨勢在后疫情時代仍將繼續,推動中國加速進入全面數字經濟時代,為經濟發展創造新機遇。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年)》顯示,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5.8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6.2%。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和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達到71.5%和51.1%,產業數字化增加值占數字經濟比重達80.2%,制造業成為數字經濟“主戰場”。
(記者王俊嶺)記者28日從銀保監會了解到,截至2020年6月末,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總資產55.6萬億元,占全部銀行業金融機構的18.7%,成為中國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銀行機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記者黃鑫從2020年(第十九屆)中國互聯網大會上獲悉:截至2019年底,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35.8萬億元,已穩居世界第二位。從互聯網應用與服務層面來看,各互聯網細分領域市場規模穩定增長,行業環境不斷優化,新產品、新業態層出不窮,服務模式不斷迭代演進,市場格局洗牌革新。
專家普遍認為,“后疫情時代”,需求和技術將繼續推動數字化轉型,加快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今年上半年,不斷涌現的新技術、新平臺、新模式正在打破傳統業態邊界,產業數字化在數字經濟中的主引擎地位進一步鞏固。
山東省青島泰睿思微電子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集成電路芯片、電子元器件封裝測試的科技型企業。除制造業外,將互聯網技術和傳統餐飲業融合在一起的新型餐飲服務業也是“三新”經濟的一大業態。
國家統計局7日發布數據,經核算,2019年我國“三新”經濟增加值為161927億元,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6.3%,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按現價計算的增速為9.3%,比同期GDP現價增速高1.5個百分點。
分三次產業看,“三新”經濟第一產業增加值為6685億元,相當于GDP的比重為0.7%;“三新”經濟第二產業增加值為70443億元,相當于GDP比重為7.1%;“三新”經濟第三產業增加值為84799億元,相當于GDP比重為8.6%。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顯示,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5.8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6.2%。數字經濟疾步快跑,看點顯然更在“數字”之外,反映出不斷增強的中國創新能力和創新實力,表明了中國經濟活力充沛、增長動能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