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6日11:57 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
作者:鄧海建
文化薪火,書院相傳。
11月24日,由中央網信辦指導,光明網等承辦的“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全國網絡媒體書院行大型網絡傳播活動正式拉開序幕。從岳麓書院出發,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和各地媒體將探訪具有重要意義的各地書院,以融媒體形式帶來大家領略千百年來書院精神的內涵。
中國書院始于唐、興于宋、經元明清跌宕而薪火相傳。而今,國學漸熱、鄉愁漸醒,中華文化復興的浩蕩春風,讓綿延千年的書院文化煥發傳統之光、激蕩時代之彩。從程朱理學到陸王心學,從乾嘉學派到救亡圖存……尋中華文脈,抒家國情懷,和傳統書院“確認眼神”、為家國文化打CALL——這是本次大型網絡傳播活動的“中心思想”。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是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底層支撐。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野之上,我們需要一種儀式,重啟書院歷史的厚重滋養;我們需要一種喚醒,感悟書院文化的博大精深?!拔拿}頌中華·書院@家國”網絡傳播活動,便是對書院文化精髓的重啟、對書院家國情懷的喚醒。
尋中華文化之根,傳書院文化之魂。賡續千年的書院文化,是中華文脈之魂:以經世致用為導向的學術追求,以傳道新民為己任的價值取向,以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境合一,教學相長、教教相長、學學相長為特征的教學理念,具有穿越時空的永恒價值,當之無愧地成為中華文明的鮮明象征和優秀傳統文化的斯文正脈。這是尋根之旅,這也是回望之路?!拔拿}頌中華·書院@家國”網絡傳播活動一方面通過“書院與現代大學教育”“當代書院的文化使命”“文化復興與中國書院”等主題講壇撥云見月,探尋書院文化精髓;另一方面,其不僅與湖湘學子一道挖掘闡發中國書院的歷史經驗與當代價值,以光明網為代表的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及地方媒體,更借助“網絡+書院”的形式,讓千萬足不出戶的全球網友感受到中國書院文化的繁盛與傳習。
在中華文化中,書院如鄉土文明之圖騰,或立于水鄉江南,或存于北疆山野,興而有繼、斷而不絕。中國書院文化之興盛,不僅在于濡染出岳飛式鐵血男兒、花木蘭式巾幗先鋒,更在于創下“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之盛景。此次活動舉行的“復興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書院何以‘以文化人’”名家講壇上,文化大家、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談到,近代以來,雖然我們反復強調德育,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往往更注重技能的培養,對今天的教育來說,書院文化應該是非常重要的補充,擔當著傳承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角色。而與之相對應的,我們也看到,歷經1200余年的發展,我國書院目前數量已在7500所以上。書院活在民間,文化承于當下。于此背景之下,自上而下的制度設計,自下而上的民心所向,皆讓“書院@家國”關鍵詞有了更遼闊而深遠的價值空間。
立現代書院之本,發家國文化之聲。正如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李春林在啟動儀式上的致辭所言,“書院活在當下,老樹開著新花?!眰鞒袝何幕?、發掘書院精神、開闊書院品格,本次活動將通過圖文報道、專家解讀、網絡直播、全景VR展示、動漫、抖音等全媒體報道手段,讓傳統書院在新時代唱響文明之聲。
探訪千年來具有重要意義的六地書院,在傳承書院文化的同時,展示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的路徑,樹立讓文物活起來的樣板,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這是黨報黨網的文化擔當,這是媒體媒介的時代使命。活動吸引了《國家寶藏》執行總導演、《如果國寶會說話》導演兼融媒體推廣負責人等,同樣意味著這場盛大的傳播活動,定會讓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親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承載中國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與擔當在新時代的中國生發浩蕩回響。
文以載道,書以載文。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2017年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也提出保護傳承文化遺產。形式為內容服務,活動為價值增輝?!拔拿}頌中華·書院@家國”全國網絡媒體書院行大型網絡傳播活動,既有文化價值傳承的張力,亦順應民心民意的吁求。這是在新媒體傳播語境下深入挖掘和創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次創新之舉,這是書院文化里豐沛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意識和道德理念的一場時代對話,這更是復興傳統文化影響力、構建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的一個宏大樣本。
每一庭院落,每一縷芳華;每一塊磚瓦,每一支風荷……都傳播著書院之聲,書寫著書院之魂。在文化自信的新時代征程上,每一座熠熠生輝的書院,都能煥發優秀傳統文化之光。踏書院之旅,抒家國之情,在“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網絡傳播活動中,我們與書院有約,我們與家國同行?。ㄠ嚭=ǎ?/p>
書院是中國古代獨具特色的一種教育形式。30余年,從“岳麓書院修復辦公室”,到“岳麓書院研究室”,到“岳麓書院文化研究所”,最后到湖南大學岳麓書院,一步步聚集人才、開展研究、恢復教學。
書院是中國古代獨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組織,具有鮮明的教育教學特色,堅持教學活動與學術研究相結合,尊重學術自由開放教學,注重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和批判分析能力的培養,注重師生關系的和諧構建,對我國當代教育改革和發展具有許多借鑒意義。
書院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平臺,是一個集人才培養、學術創新、文化傳播等功能于一體的組織,貫通傳承了中華文化的教育血脈。歷史悠久、久負盛名嵩陽書院位于嵩山南麓太室山腳下,背靠峻極峰,面臨雙溪河,群峰環繞,溪水長流。
書院作為中國傳統儒家傳道授業的“大學”之地,歷經千年,遍及華夏,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與教育史中居于重要地位,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中國傳統書院精神需要我們深入挖掘和傳承發揚,需要結合現代大學辦學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