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9日12:12 來源:四川新聞網
記者 陳淋 劉佩佩 編輯:許成嵩
西昌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大一新生
四川新聞網涼山10月28日訊(記者 陳淋 劉佩佩 攝影報道)今年21歲的越西縣彝族小伙西阿木爾鐵,是涼山彝族自治州第一所獨立舉辦的公辦普通全日制高等專科學校——西昌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教育專業的大一新生。剛入校,他便競聘上了校學生會文體部的部長。加入學生會組織,于他而言,是很好的成長歷練。
為夢想而奮斗 西阿木爾鐵要當一名藝術教師
“我的夢想是學好專業技能,畢業后回到我的家鄉越西,成為一名藝術教師。”西阿木爾鐵從小學到初中,都沒有上過專業的藝術課。與民族地區絕大部分地區的學生一樣,他小時候所就讀的學校,不要說專業的藝術教師,就連主科師資都很缺乏。“那時我們的語文、數學老師,還要兼任音樂、美術,甚至體育老師。”西阿木爾鐵回憶道。他身上流淌著能歌善舞的血液,他也深深熱愛著少數民族藝術。因此,在今年高考中,他報考了家鄉本地的大學,希望未來能實現當藝術教師的夢想。
而在西昌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像西阿木爾鐵這樣來自大涼山的學生還有很多。該校校長余建忠介紹,今年,學校首屆新生入學,共報到了940人,其中小學教育專業403人,學前教育專業464人,藝術教育專業73人。生源地以涼山州為主,占66.2%,同時覆蓋全省21個地市州,有漢、彝、藏、回等10余個少數民族。在大學畢業后,這批學生,特別是來自涼山本地的大學生,都將成為涼山基礎教育的新鮮血液。
“以涼山州為例,州內共有17個縣市,有3700多個幼教點,以及正在規劃建設的400多所公辦幼兒園。對學前教育師資的需求是很大的。而我們學校,就主要是為四川,特別是涼山州培養專科層次的學前教育老師,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我們特別注重結合少數民族地區的實情,著重培養一批雙語學前教育老師,使得他們畢業后能更好地適應地方教育的發展。”在余建忠看來,教育扶貧,師資是關鍵。而培養本土教育人才,又顯得尤為重要。
西昌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圖書館
培養更多本土教育師資 學校制定出明確成長計劃
西昌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創建,是國家西部發展、民族團結、扶貧攻堅的戰略要求,是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舉措,是事關涼山民生發展的大事。余建忠介紹,學校的建立,對于涼山州深入實施彝族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進一步優化教師教育資源配置,加快專科層次小學教師、幼兒教師、藝術教師培養,打贏脫貧攻堅戰具有重要作用。
如今,西昌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設有學前教育系、小學教育系和藝術教育系3個大專教學系部,擁有1所附屬幼兒園和23個校外教育實習基地。余建忠透露,今后學校還將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和學校師資儲備情況,開設語文教育、現代教育技術、政府采購、康養等專業,以更好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
對于涼山州本地的高考生來說,州內新增一所大學,他們又多了一個選擇的機會。西阿木爾鐵所在的專業,有6個同學都來自越西縣。在他曾就讀的高中,有二、三十人被西昌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錄取。
“我們是本地人,在州內上大學,不僅可以為家里節約一些錢,以后也方便就近就業。”西阿木爾鐵是家里的第一個大學生,他希望做好大哥的榜樣,自己能為弟弟妹妹帶一個好頭,激勵弟弟妹妹努力學習,未來也成為一名大學生。因為他深知,知識是最好的出路。
為了讓學生成才,為當地培養更多優質的教育師資,西昌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也制定出明確的成長計劃。余建忠介紹,根據學校實際,學校制定了新的“一、三、十”發展規劃。即在一年后,學校基本走上正軌。三年后,學校規模達到5000-6000人,建成特色鮮明的知名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順利通過專科教學水平的評估。力爭通過十年的努力,學校升格為本科學校。
西昌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生餐廳
西昌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運動場
今年21歲的越西縣彝族小伙西阿木爾鐵,是涼山彝族自治州第一所獨立舉辦的公辦普通全日制高等專科學校——西昌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教育專業的大一新生。剛入校,他便競聘上了校學生會文體部的部長。加入學生會組織,于他而言,是很好的成長歷練。
谷莫村位于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特布洛鄉以南,距縣城30.1公里,有貧困戶30戶138人。
布拖是涼山彝族的腹心地帶。解放前,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社會歷史原因,長期以來呈封閉狀態。這樣的歷史與環境一定程度上使布拖縣形成了“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的局面,也讓當地的脫貧攻堅工作變得“難中之難、堅中之堅”。
10月25日,“全國深度貧困地區網絡扶貧工作現場推進會暨網絡扶貧涼山行”活動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啟動。10月27日下午,記者走進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亞河村,了解當地扶貧攻堅情況。
谷莫村距昭覺縣城30公里,發展滯后,有151戶601人,其中貧困戶30戶138人,屬于建檔立卡貧困村。
在彝家新寨建設工作中,谷莫村結合產業發展和群眾脫貧實際需要,結合鄉村旅游,以“看得見青山綠水,留得住美麗鄉愁”為理念開展新寨建設,全村著力打造產村相融、農旅融合的新型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