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06日14:55 來源:未來網
未來網(www.k618.cn中央新聞網站)開封9月5日電(記者 劉文靜)1957年,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正式開工建設,一座新的城市也由此誕生。三門峽,建于大壩、興于黃河,但在歷史上,也數次因黃河泛濫而受災。數千年來,這里的人民一直依賴著黃河生存,但也始終沒有停下治理黃河的腳步。
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大壩上寫著“國泰民安”四個大字(未來網記者 劉文靜 攝)
如今,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在治黃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這方土地上,不僅人民安居樂業,就連候鳥也流連忘返,據統計,三門峽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內共有鳥類276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動物有黑鸛、白頭鶴、中華秋沙鴨,國家Ⅱ級保護動物有大天鵝、疣鼻天鵝、灰鶴等34種……其中最引人注目當屬天鵝,共有6000多只,三門峽也因此被譽為“黃河明珠,天鵝之城”。
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人民治黃的一次偉大實踐
據了解,三門峽水利樞紐是新中國成立后黃河干流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與山西省平陸縣交界處黃河中游河段的下部,控制流域面積68.8萬km2,占黃河流域面積的91.5%。控制黃河水量的89%,沙量的98%。
三門峽水利樞紐投運以來,充分發揮了防洪、防凌、調水調沙、灌溉供水和發電等綜合效益。
三門峽水利樞紐大壩開閘泄洪,激起黃河“巨瀑”(未來網記者 劉文靜 攝)
“確保黃河防洪安全是三門峽樞紐的首要任務。自1964年以來,三門峽以上地區曾6次大洪水,由于三門峽樞紐及時采取措施,削減洪峰,減輕了下游堤防負擔和漫灘淹沒損失。在黃河下游防洪工程體系中,與小浪底、故縣、陸渾、河口村水庫配合防御特大洪水,為黃河下游歲歲安瀾發揮了重要作用。”三門峽水利樞紐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此外,記者了解到,三門峽水庫投運后,黃河下游防凌工作進入了以水庫調節為主的綜合防凌新階段,避免下游小流量封河和“武開河”,黃河下游再沒有發生過凌汛決口。據統計,三門峽水庫投入運用以后,類似1951年、1955年因凌汛決口的凌情有6次,由于適時運用,每次都避免了“決口”的危險。
與此同時,水庫蓄水有效地緩解了黃河下游灌區關鍵時期灌溉用水緊缺的局面,同時還為勝利油田提供了可靠水源,并多次實施引黃濟津、引黃濟青,為天津、青島等城市的穩定和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三門峽水庫的運用實踐,積累了豐富的高含沙河流上水庫運用的經驗,形成了“蓄清排渾,調水調沙”的多泥沙河流運用理論,為三峽、小浪底等國家重點水利樞紐的建設和運用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如今,小浪底水庫投入運用后,黃河下游防洪減淤體系得到了進一步完善,三門峽水庫的防洪、防凌運用方式有所調整,但仍承擔重要的防洪、防凌任務。
三門峽水利樞紐大壩開閘泄洪,黃河之水奔騰而下。(未來網記者 劉文靜 攝)
白天鵝回來了:黃河濕地修復創造生態奇跡
黃河之畔是鳥類棲息的天堂,三門峽也不例外。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三門峽的市民們驚喜地發現,城市中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白天鵝。每年10月底至次年3月,都有成百上千只白天鵝在濕地公園的天鵝湖棲息越冬,潔白美麗的白天鵝、碧波蕩漾的黃河水與深沉厚重的黃土高坡融為一體,形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卷。
但是好景不長,二十世紀初,隨著三門峽市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形勢日益嚴峻,三門峽的濕地日益減少,這些“小精靈”只得選擇了離開,據監測,當時天鵝湖內天鵝數量僅有幾十只。為了“保護濕地 留住天鵝”,三門峽市上下全身心投入到了保護濕地的行動當中。
他們清除水藻、清淤、種植水生植物、不斷修復濕地,還設立保護區、開展“愛鳥周”和“保護白天鵝宣傳日”活動、打擊非法涉獵野生動物行為,天鵝湖濕地公園、黃河公園也相繼被建立起來。
白天鵝在天鵝湖國家濕地公園湖面上戲水(三門峽市委宣傳部供圖)
“以前環境最惡劣的時候,我們這最多只能看到幾十只白天鵝,但是現在天鵝的數量已經增加到6000多只了。每年冬天的時候天鵝飛回來,是整個三門峽最大的喜事,大家都跑到濕地公園來迎接它們。有游客曾說,天鵝下水的時候,湖面上就像下餃子一樣,場面十分壯觀。”天鵝湖國家濕地公園的一名講解員笑著告訴記者。
如今,在這片黃河濕地的召喚下,鳥兒們呼朋引伴,紛紛落腳至三門峽。城市中優美的自然環境、廣闊的濕地、豐富的動植物種類也為人與動物和諧共生創造了良好的自然條件。黃河在治理中也逐漸斂去了“脾氣”,像一位母親,溫柔地眷顧著這里的每一個生靈。
黃河流經新鄉市封丘縣56公里,在黃河左岸、黃河大堤以南、貫孟堤以北形成了241平方公里的黃河灘區帶。
據介紹,1992年,黃科院在鄭州市北郊征地400畝,建立了大型黃河模型試驗基地。從1992年開始,先后投資建成多座試驗技術先進的大型試驗廳,其中包括小浪底至陶城鋪的黃河下游河道模型廳、小浪底水庫模型廳、三門峽水庫模型廳、水土流失試驗廳等。
黃河從青藏高原北麓發端,一路九曲跌宕奔騰萬里,從孟津出峽谷一瀉千里,造就了廣袤的黃淮海沖積扇大平原。滎陽,正處于峽谷至平原的過渡地帶,是中國地形西高東低三級階梯中的二、三級過渡帶。
河南省委網信辦、河南黃河河務局聯合開展“美麗中國?壯美黃河行”暨“2018網上看河南”網絡主題活動,映象網策劃大型專題特別呈現。
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泄洪口。中國網信網 張群 攝 “黃河寧,天下平”,自古以來,黃河治理歷來都是治國安邦的大事。9月3日,由
治水名人園大禹雕像 王蒙(攝)河工雕塑園雕塑 王蒙(攝)為宣傳黃河文化、普及黃河知識、弘揚黃河精神,孟州河務局在開儀控導工
9月4日,豫北平原秋陽高照,天朗氣清。在河南溫縣,記者見證了該縣利用本地優勢資源打造“一文一農”兩大特色產業品牌、做好
小浪底水利樞紐位于黃河中游,豫、晉兩省交界最后一段峽谷的出口處。小浪底工程1991年9月開始前期工程建設,2001年底主體工程全
廠區綠植蔥郁,路旁花樹點綴,貨車來回穿梭——河南桐柏縣博源新型化工有限公司內一派火熱生產景象。這家在河南率先獲得衛生注冊
“黃河寧,天下平”,自古以來,黃河治理歷來都是治國安邦的大事。9月3日,由中央網信辦傳播局、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主辦,河南省委網信辦、河南黃河河務局承辦的“壯美黃河行暨2018網上看河南”網絡主題活動一行走進三門峽水利樞紐、小浪底水利樞紐,感受滔滔黃河水的宏偉壯觀,見證受益于合理治理的黃河的健康生命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