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06日11:42 來源:映象網
映象網訊(記者 王韶卿)“依靠群眾,應用科技,治理黃河,造福人民”。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是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所屬以河流泥沙研究為中心的多學科、綜合性科學研究機構,為全國水利系統非營利性重點科研單位,主要從事水利行業相關基礎理論和應用基礎研究及技術研發與應用推廣。
據了解,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成立于1950年10月5日,成立初期為黃委泥沙研究所,
1956年更名為水利科學研究所,1991年升格為副局級并更名為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2010年升格為正局級。黃科院擁有鄭州“模型黃河”試驗基地、新鄉“節水試驗”基地、東營“黃河河口”試驗基地,建有大型實驗廳樓8座,配備30多個具有較完備試驗設施的實驗室,總面積近10萬平方米,擁有先進的科研儀器設備 4000余臺(套)。
在鄭州“模型黃河”實驗基地,小浪底庫區試驗廳,模型自1998年建成以來,完成了小浪底水庫運用初期1-5年調控流量方案試驗、小浪底水庫2000年運用方案試驗、2001年小浪底水庫異重流模型驗證試驗及2002小浪底水庫調水調沙試驗等多項研究任務。在擬定的水沙系列、邊界條件及水庫運用方式下,通過模型試驗,研究庫區水沙運動規律、庫區淤積形態變化過程、排沙特性及庫容變化等,為選擇小浪底水庫最優運用方式提供必要的科學依據。此外庫區模型可執行跟蹤研究,為水庫發揮最大綜合效益服務。
60多年來,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緊緊圍繞國家水利事業的發展和黃河治理開發的需求開展學科建設,學科研究領域不斷得到豐富和拓延,已初步形成了以河流泥沙、水土保持、堤防安全與病害防治等為優勢學科,以工程力學、防洪減災與水利管理、水資源與水生態、高新技術、灌溉與節水技術、水利信息化與測控技術等為支撐學科的創新體系,涵蓋專業達60多個。
1978年以來,黃科院先后主持完成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和黃委重大科技項目近5000項,有135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省(部)級科技獎,其中“黃河調水調沙理論與實踐”“黃河水沙過程變異及河道的復雜響應”等21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小浪底水庫淤積形態優選與調控的理論及關健技術”“黃河‘揭河底’沖刷機理及防治研究”等114項成果分別獲大禹水利科技獎、水力發電科技獎、河南省科技進步獎等省部級獎勵。
黃河流經新鄉市封丘縣56公里,在黃河左岸、黃河大堤以南、貫孟堤以北形成了241平方公里的黃河灘區帶。
據介紹,1992年,黃科院在鄭州市北郊征地400畝,建立了大型黃河模型試驗基地。從1992年開始,先后投資建成多座試驗技術先進的大型試驗廳,其中包括小浪底至陶城鋪的黃河下游河道模型廳、小浪底水庫模型廳、三門峽水庫模型廳、水土流失試驗廳等。
黃河從青藏高原北麓發端,一路九曲跌宕奔騰萬里,從孟津出峽谷一瀉千里,造就了廣袤的黃淮海沖積扇大平原。滎陽,正處于峽谷至平原的過渡地帶,是中國地形西高東低三級階梯中的二、三級過渡帶。
河南省委網信辦、河南黃河河務局聯合開展“美麗中國?壯美黃河行”暨“2018網上看河南”網絡主題活動,映象網策劃大型專題特別呈現。
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泄洪口。中國網信網 張群 攝 “黃河寧,天下平”,自古以來,黃河治理歷來都是治國安邦的大事。9月3日,由
治水名人園大禹雕像 王蒙(攝)河工雕塑園雕塑 王蒙(攝)為宣傳黃河文化、普及黃河知識、弘揚黃河精神,孟州河務局在開儀控導工
9月4日,豫北平原秋陽高照,天朗氣清。在河南溫縣,記者見證了該縣利用本地優勢資源打造“一文一農”兩大特色產業品牌、做好
小浪底水利樞紐位于黃河中游,豫、晉兩省交界最后一段峽谷的出口處。小浪底工程1991年9月開始前期工程建設,2001年底主體工程全
廠區綠植蔥郁,路旁花樹點綴,貨車來回穿梭——河南桐柏縣博源新型化工有限公司內一派火熱生產景象。這家在河南率先獲得衛生注冊
“黃河寧,天下平”,自古以來,黃河治理歷來都是治國安邦的大事。9月3日,由中央網信辦傳播局、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主辦,河南省委網信辦、河南黃河河務局承辦的“壯美黃河行暨2018網上看河南”網絡主題活動一行走進三門峽水利樞紐、小浪底水利樞紐,感受滔滔黃河水的宏偉壯觀,見證受益于合理治理的黃河的健康生命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