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06日11:18 來源:映象網
映象網訊(記者 王韶卿)近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和助力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中牟縣雁鳴湖鎮堅持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不斷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實施“一村一品”戰略,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不斷增強,生態型現代農業發展取得明顯實效。雁鳴湖鎮孫拔莊村開啟了農業致富的新模式,為新型農業的發展筑起了璀璨航道。
據了解,雁鳴湖鎮位于中牟縣北部,北鄰黃河。雁鳴湖鎮總面積96平方公里,有水域5000畝、濕地5200畝、林地10000余畝、草地3300畝,周圍11萬畝黃河自然濕地,擁有喬木樹種53種,鳥類近80種。
打破傳統的農業模式,在黃河灘區實施種養結合生態項目絕非易事。2015年底,經多方實地考察學習之后,鄭州連萬家農副產品專業合作社決定先根據合作社區域自然資源條件,選出2000畝土地,建設稻蟹混養試驗基地。2016年,合作社先拿出300畝地發展稻蟹混養試驗田,為了打造生態稻蟹混養基地,鄭州連萬家農副產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高鳳敏帶領大家收集大量秸稈、樹葉、豬糞、雞糞進行堆積腐熟,作為稻蟹混養底肥,為稻蟹的優質、高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種植的水稻品種主要有黃金晴、胭脂紅、綠寶石等,稻田里養的是中華絨螯蟹。當年水稻平均畝產1300斤,螃蟹每畝產70斤。去掉成本,每畝的凈收益近3000元,遠遠高于種大田作物。
稻蟹混養是“一地兩用、一水兩養、一季雙收”的立體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在咱們中原地區,一塊地可以先種小麥,收了小麥后再發展稻蟹混養,達到一年三收”高鳳敏介紹道。嘗到了甜頭,2017年合作社將稻蟹混養的規模擴增到700余畝,全年毛收入1300萬元,凈收入900多萬元,已超過傳統旱田作物收入數倍。
稻蟹混養最大的好處就是充分利用水稻與螃蟹之間的生態關系,讓兩者互利共生。螃蟹主要以稻田里的浮游生物、害蟲、雜草等為食,減少了水稻農藥噴灑和螃蟹飼料喂食;而螃蟹生長要蛻殼,螃蟹蛻掉的殼和產生的糞便是很好的有機生物肥,可以促進水稻生長,從而培育出綠色健康的“稻田蟹”“蟹田稻”。稻和蟹混養共生,可獲單季雙收,可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增加社員收入,可確保農副產品質量安全的可靠保障,有利于自然環境保護、減少資源浪費,良性循環生產模式輻射周圍,能夠帶動廣大農戶走生態保護、高效快捷、可持續發展致富路子。
目前,基地的蟹苗池里,正養著先期購買的兩噸左右的蟹苗。高鳳敏說,今年合作社準備拿出1400畝發展稻蟹混養,近期還要再購買一批蟹苗,而且擬增加稻魚、稻蝦混養模式,同時在市政府生態項目發展的指導扶持下,引進觀賞蓮、菊花、牡丹等花卉種植,發展種養游結合型生態農業。為進一步帶動農民發展致富,下步合作社將為周邊群眾免費提供蟹苗、稻苗以及技術,擴大規模一并帶動群眾共同致富。
“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業興旺”,“農村致富”離不開“科學種田”。下一步連萬家所有社員們將合理規劃藍圖,加強內部管理,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積極助推雁鳴湖鎮生態農業發展,以更加昂揚的斗志、只爭朝夕的創業精神,幫助廣大農戶發家致富,搞好新農村建設,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村成為幸福美麗的家園。
記者7月3日獲悉,為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研究決定,命名中牟縣雁鳴湖鎮等50個鎮為全省第一批“美麗小鎮”。為選樹典型、表彰先進,經縣級申請、市級推薦、省級核查、社會公示,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日前決定,命名中牟縣雁鳴湖鎮等50個鎮為全省第一批“美麗小鎮”。
據了解,此次雁鳴湖出湖的大閘蟹,采用了無公害標準化養殖生產模式,依托雁鳴湖的優良水質,出產的大閘蟹膏滿肉肥、蟹黃鮮美、營養豐富。 今年雁鳴湖鎮大閘蟹養殖面積約3100畝,年初時共投放蟹苗約4萬斤,目前已進入成熟期,預計總產量達26萬斤。
鄭州東部區域發展又添新動力。4月23日上午,鄭州雁鳴湖國際會議會展小鎮項目簽約暨開工儀式在鄭州舉行。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鄭州雁鳴湖國際會議會展小鎮項目的簽約及開工,將為中牟乃至鄭州東部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這里是人工與自然的巧合,水面面積達4000畝,水面之大,堪稱河南境內鄭州以東之最,景色秀麗,生態環境巧奪天工。50多種鳥類在此棲息繁衍,數百畝蕩葦延綿于蕩漾碧波中,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別有情致的灰鶴列隊相迎,自在的鴛鴦則只顧耳鬢廝磨、訴說衷腸。
2019年“鄉村振興惠民行”及社會保障卡走基層慰問演出活動在雁鳴湖鎮朱固社區舉行,活動現場進行了社保卡使用方法和新增功能內容的普及,同時,活動還為社區居民提供了義務診斷和果樹栽培技術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