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國家一級導演康寧執導,著名作家郭亞平編劇,實力派演員于震、安悅溪、曾黎、景樂主演的電視劇《紅旗渠》正在央視一套晚間黃金時段播出,收視率已連續多日居同時段電視劇第一,收獲眾多好評。電視劇的劇本,出自河南本土作家郭亞平之手,記者昨日采訪了他。鄭報全媒體記者 秦華
電視劇《紅旗渠》以1959年河南省林縣大旱缺水為背景,講述了主人公林捷帶領林縣人民團結協作、攻堅克難,以“愚公移山”的堅韌,苦戰10年,僅靠著一錘、一鏟、兩只手,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修成了長達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紅旗渠的故事。
“紅旗渠是亙古未有的一次奇跡,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偉大創舉,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依靠人民,濃墨重彩寫下的一頁無法復制的宏大歷史。”郭亞平說,為了真實再現這一“人工奇跡”,他在《紅旗渠》的劇本創作上傾注了無數的心血。
“兩年多的創作時間里,我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幾次去考察紅旗渠的源頭,以及青年洞、鸚鵡崖、桃園渡槽等一些紅旗渠重要工程地,并拜訪了紅旗渠之父、林縣紅旗渠修建首倡者、原林縣縣委老書記楊貴,還不止一次深入到林縣山區尋訪那些上了年紀的村民。”這些人當中,有些是當年紅旗渠的親身建設者。一談起當年那段風流歲月,村民們無不神采飛揚。通過尋訪,郭亞平掌握了當年修建紅旗渠時許多不為人知的素材和資料。
郭亞平認為,作為一個鮮明的時代符號,紅旗渠是具象的、實實在在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因此,在劇本創作過程中,他無需刻意去拔高任何一個人,只需老老實實再現那段崢嶸歲月,便足夠壯麗,足夠動人。在他看來,電視劇《紅旗渠》火爆的原因,不僅僅是演員動情演繹、劇組拍攝精良,更是因為紅旗渠精神內核能在不同時代引發不同地域、不同群體的情感共振。
“紅旗渠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引領前進的戰斗旗幟,也是一曲敢打敢拼、頑強奮進的激昂戰歌。”郭亞平深情地說,紅旗渠對于當下和未來,無疑都有著深遠的教育意義,希望紅旗渠精神能繼續鼓舞更多人去勇攀高峰。
22個省份首簽青少年近視防控責任書
線上課程擠占春節假期 家長緣何不買教育減負的賬?
教育部:“十項準則”為新時代教師劃定基本底線
六成兒童常用網絡語言 想夸“真厲害”開口變“666”
北京江蘇兩地嚴查假冒陽澄湖大閘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