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5日16:31 來源:人民日報
本報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蔣建科、馮華)12月4日,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標志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HL—2M將進一步加快人類探索未來能源的步伐。
核聚變由氘、氚離子聚合成氦,聚合中損失的質量轉化為超強能量,這和太陽發光發熱原理相同,所以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太陽”。可控核聚變需要超高溫、超高密度等條件,多采用先進托卡馬克裝置,通過超強磁場將1億攝氏度的等離子體約束在真空室內,達到反應條件。目前全球在共同探索其實現方法,建造模擬實驗平臺。HL—2M是我國自主知識產權、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人造太陽”。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我國于2006年正式簽約加入該計劃。法國、日本、美國、英國等多國科學家持續多年在成都進行聯合研究,并設立“中法聯合實驗周”,推動了全球相關科研進展。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05日 01 版)
就在前不久,中國核工業集團宣布,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預計于2020年投入運行。從“出口”上說,可控核聚變的產物為氦和中子,不排放有害氣體,也幾乎沒有放射性污染,具有環境友好的優點。
原標題:這座島,正聚變未來 北緯31.47度,東經117.18度 這里是科學島—— 安徽合肥西郊2.65平方公里的小島 在
走在學校里,常常有同學向他揮手喊他“鯤神”,偶爾還會有小學弟小學妹們找到他的寢室,聊上一會兒,再要上一個簽名。陳鯤羽:我讀的是一個“少兒班”,學制和正常上學的不太一樣,小學少一年,初中少一年,所以班里同學基本上都是16歲左右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