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0日15:08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于11月10日3時12分和11月9日10時17分結束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迎來第24月晝。截至目前,嫦娥四號已順利工作677個地球日。
△嫦娥四號巡視路徑圖
基于探測點全景相機拼接影像、DOM影像等數據情況,“玉兔二號”月球車將在第24月晝期間繼續向西北方向行駛,目標為玄武巖方向或反射率較高的撞擊坑區域。
在接近月午時,“玉兔二號”月球車計劃進行至少1次全景相機環拍,紅外成像光譜儀、中性原子探測儀、測月雷達開展同步探測。
△去往最近反射率較亮的撞擊坑(紫色圓圈區域),紅圈為巖塊位置
隨著“玉兔二號”月球車向西北方向不斷前行,嫦娥四號核心團隊科學家利用傳回的第一手數據,持續產出科學成果。
科學團隊近期發表在SCI期刊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南極-艾特肯盆地形成時的撞擊很可能穿透月殼,撞擊出月球深部物質。
自軌道衛星實現對月球背面的遙感觀測以來,大量研究揭示南極-艾特肯盆地底部存在鎂鐵質異常,相比返回樣品以及月球隕石,也有著不同的化學特性。嫦娥四號通過對南極-艾特肯盆地撞擊坑底部濺射物層的探測,發現該區域鎂鐵質礦物特征與遙感數據相似。
研究數據顯示,嫦娥四號著陸區的石塊及月壤中鎂鐵質礦物以單斜輝石為主,這種輝石成分與快速冷卻的巖漿系統一致。研究認為嫦娥四號著陸區物質主要來自撞擊熔融體的重結晶。“玉兔二號”在這一區域的巡視探測為深入認識南極-艾特肯盆地底部鎂鐵質異常區的成因提供了科學依據。(總臺央視記者 王世玉)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鉆取子系統主任設計師 王國欣:說不緊張,其實是不想緊張。
中新社北京12月8日電題:“十三五”之“太空舞”:中國航天耕宇牧星耀蒼穹 北京時間12月6日11時58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十四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這次嫦娥五號奔月,有網友說,畢竟白天看不到月亮,所以要在晚上發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副主任吳煒琦表示,其實,發射窗口
是“承包一年家務”的承諾,還是武漢陽臺上的感謝;是登頂珠峰的祝賀,還是嫦娥五號發射的轟鳴……一段段同期聲,記錄一個迎難而上、乘風破浪的中國。
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區的云飛路兩側,密布著20多家量子科技企業,被稱為“量子大道”?!皩崿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續奮斗”。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北京時間12月6日5時42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并于6時12分將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
嫦娥五號上升器完成了它的使命 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 成功實施了分離 從對接到分離 從重聚到分別 相聚六個多小時 很長又很短 長到上升器可以一點一點地
12月6日5時42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并于6時12分將月球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天舟”“天宮”交會對接所使用的微波雷達已實現減重一半,這次嫦娥五號任務,微波雷達再次“減肥”數公斤。
12月6日,航天科技人員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揮大廳監測嫦娥五號上升器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情況。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12月6日,航天科技人員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揮大廳監測嫦娥五號上升器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情況。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北京時間12月6日5時42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并于6時12分將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為了實現樣品順利轉移,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對接與樣品轉移機構總裝團隊付出了艱辛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