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1日16:54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一排籬笆分隔出兩個時空。
一側,房屋低矮,黃土筑墻,幾張木板拼接就成了一扇門。
另一側,院落相鄰,紅瓦做頂,屋墻之上更有花紋點綴。
一個是祖輩生活的“海子包包”,另一個是精準扶貧搬遷后的“彝家新寨”。
彝海村居民搬遷后的新房子。人民網 吳兆飛攝
2016年11月,彝海結盟新寨建設完成,這處位于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的村落舊貌換新顏,36戶147名農民成為這里的新主人。
“我現在沒有其他想法,就是想多賺錢供孩子們讀書。”41歲的吉根衣烏子告訴記者。3年前,吉根衣烏子一家6口從土坯房搬入90平米的新房,村里的公益性崗位和合作社分紅為他帶來一筆不小的收入。
讓群眾獲益的根源還要從彝海村的黨建工作談起。
“建設長征路上的民族團結新家園,彝海村75名黨員充分發揮‘領頭雁’作用,帶領群眾探索發展路徑。”說到黨員對群眾的示范引領,彝海村黨支部書記馬強語氣堅定。“彝海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每年我們都會不定期帶領黨員重溫彝海結盟紅色歷史,將長征精神作為黨員思想建設的重要素材,增強黨員為民服務的擔當和責任感。”
“黨員干部干不干,群眾眼里看”。通過劃分“黨員責任區”,每名黨員聯系1至2名種植管理員、負責1片花椒地管護,推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憑借“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模式,拓寬村民增收渠道、充實農民錢袋子。同時,根據黨員日常工作表現進行評比打分,年末評選星級黨員。
“星級活動開展以來,黨員的精氣神顯著提升,工作方向更為明確,工作任務得到有效落實。”馬強簡單幾句話道出了黨建工作的成效。
2016年,已實現整體脫貧的彝海村,在涼山州率先開展“兩教兩促”樹新風活動,新村上下掀起感恩教育、素質教育高潮,有力促進思想脫貧、精神脫貧。
為了培育良好社會風尚,改變臟亂差的衛生環境,彝海村創新建立“積分超市”,定期對農戶進行衛生抽查并評分。村民憑借評比所獲積分就可以到“積分超市”兌換相應物品,在評比獎勵的過程中極大調動了村民參與積極性。
如今的彝海村,已成為州級“四個好”示范村,村風文明、村貌整潔,群眾安居樂業。
俯瞰彝家新寨全貌。人民網 趙祖樂攝
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后,如何讓老百姓錢袋子鼓起來,彝海村黨支部開始從紅色歷史文化中找門路。
依托景區建設,彝海村目前正籌劃村集體經濟轉型,在2017年組建了“彝之旅”合作社,把民族文化和紅色文化相結合,深入挖掘文化價值背后的經濟潛力,游客通過喝“結盟水”、演“結盟劇”,進一步深入領悟彝海結盟背后的民族團結精神。村民更是家家戶戶參與到紅色旅游項目中,收入水平顯著提高。
“我最想去北京,以前一直在電視里看天安門,要是能去北京,第一件事就是去天安門看看。”看著村中翻天覆地變化,吉根衣烏子對今后的生活更有了盼頭。
彝海鎮彝海村距冕寧縣城23公里,通過當地人的努力,從一座山中貧困小村變成了脫貧路上的“結盟新寨”。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中國網訊(記者 鄭亮)冕寧縣彝海鎮彝海村結盟新寨位于冕寧縣東北部,距冕寧縣城23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