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1日16:52 來源:寧波晚報
“老爺子,這輩子當兵打仗,后悔嗎?”
“不后悔!我那么多戰友都死了,我還活著,已經很幸運了!”老人顫顫巍巍抬起右手,敬了一個軍禮。
這場對話的主角叫夏兆根,今年92歲,南征北戰,曾七天七夜鏖戰上甘嶺。但這段烽火歲月,老人鮮少提及,60多年深藏功與名。
老人在床前敬軍禮 攝影 陳金輝
摸著紀念章,老人動情落淚
十余枚紀念章,都是拿命換來的
因為兩個月前從樓梯意外摔落,夏兆根至今還躺在床上,身體狀況大不如前,連說話都不太利索了。記者走進房間采訪時,老人正在看央視《軍事頻道》。妻子陳四妹解釋說:“老頭子就愛看這個,特別喜歡看戰爭片。”
10月29日上午,慈溪市老干部局的工作人員手捧鮮花來看望老人,送上“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老人顫顫巍巍伸出手,摸著紀念章,動情落淚。
擔心老人觸景生情,大兒子夏國光準備把紀念章收起來,他卻伸手示意:“把這個掛那里!”兒子將紀念章掛在床前的鏡框,老人點點頭,心滿意足地笑了。
老人家里大大小小的紀念章有很多 攝影 陳金輝
1949年的“解放東北紀念章”、1950年的“華北解放紀念章”、1950年的“解放華中南紀念章”、1951年的“抗美援朝紀念章”……大大小小十余枚紀念章記錄了老人的烽火歲月,雖然有的已失去往日的光澤,但都被陳四妹小心翼翼收藏著。
“這些都是拿命換來的,都是他的寶貝。以前身體好的時候,他總要拿出來看看!” 陳四妹說,這次他們拿來了70周年紀念章,他一定要掛在看得到的地方。
當兵9年,老人南征北戰一身傷
炮彈在身邊爆炸,身子被埋進廢墟
夏兆根今年91歲,1929年出生在麗水縉云縣的貧困山區,從小就生活艱苦。7歲那年,父母早早撒手人寰,留下他和弟弟相依為命。為了維持家里的生計,他小小年紀就挑起重擔,在地主家當放牛娃。
1946年,夏兆根被拉壯丁進入軍隊。1947年,他在戰場起義中參加解放軍,那時他年僅18歲。老人當兵9年,是通訊班班長,曾參加過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等,身上大大小小的傷不計其數。
“以前,老人常說,他是從南打到北,再從北打到南,大大小小的戰役不知道經歷了多少場。”夏國光告訴記者,在他的記憶里,父親為人低調,從來不把這些事掛在嘴邊。小時候,夏天乘涼的時候,他們最喜歡圍坐在父親身邊,纏著他講當年打仗的事。
戰場上炮火紛飛,很多老兵都經歷過九死一生。解放錦州時,夏兆根就在炮彈轟炸中死里逃生。有一次,一顆炮彈在他身邊爆炸,炸塌了旁邊的一堵墻,他被埋在了一片廢墟里。戰友們大聲哭喊著他的名字,費了好久才把他挖出來。
“小腿上還有彈片沒有取出來,右眼失明了,耳朵有些失聰,現在看電視聲音都開到最大,不然聽不見……”說起這些,陳四妹總會偷偷抹眼淚。
去年,志愿者去家里看望夏兆根老人
陳秋云是慈溪市綠馬甲老兵志愿服務隊的負責人,去年她無意間得知夏老的英勇事跡,特意到家里慰問。“很多老兵都很低調,不愿多說當年當兵打仗的事,他們對現在的生活都很知足,但我們不能忘了他們。”
老人回憶慘烈的上甘嶺戰役
鏖戰七天七夜,右眼在戰場失明
在大大小小的戰役中,老人記憶最深的就是上甘嶺戰役。每次說到這里,老人都有些情緒激動。“這場戰,打得太慘烈了,很多戰友都犧牲了……”在他斷斷續續的講述中,還原了一場真實的上甘嶺戰役。
1952年,夏兆根所在的原志愿軍39軍接到命令,向上甘嶺集結,當年他只有23歲。
“因為時間緊迫,他們幾乎是日夜行軍,戰士們實在困了,就一個拉著一個,生怕掉隊。有的不小心打瞌睡了,額頭直接撞在前一個人的槍膛上,一撞一個包。” 夏國光說,以前聽父親說起,當年他們到上甘嶺時,當地氣溫是零下二十多攝氏度,有些戰士來不及換冬裝就開始投入戰斗,戰場缺水缺糧,戰士每天都吃不飽。
以前看電影《上甘嶺》時,夏兆根常說,真實的上甘嶺戰役要比電影慘烈得多。“飛機在轟炸,機槍在掃射,每天都是嗖嗖嗖的聲音,子彈就像是下雨一樣落下來……”雖然老人說話有些含糊不清,但“嗖嗖嗖”的聲音卻表達得格外清晰。
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持續了整整43天,而夏兆根鏖戰七天七夜,最后是被戰友用擔架抬了出去。
面對炮火的轟擊,強烈的沖擊波震蕩著坑道,有的戰友活活被震死。連日的炮火轟炸,志愿軍傷亡慘重,山頭被削低了整整兩米,高地上的土石被炸松,成了一片焦土。戰場上硝煙彌漫,連槍栓都拉不開,雙方開始互扔手榴彈。夏兆根不幸被彈片炸傷,右眼完全失明,被轉入后方治療。
“這場戰役打得太不容易了,地上到處是炮彈,傷亡慘重,很多戰友都回不來了……”老人說著說著,眼角又泛起淚花。三年后,他回到寧波慈溪,在四明棉花加工廠當普通工人,那段烽火歲月就塵封在他的記憶里,向誰都沒有提及。
“老人常說,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都是流血犧牲換來的,他的愛國之心從未改變。” 夏國光說,老人的英勇故事從未和別人提及,但他們會把這種愛國精神傳承下去,和平年代更要銘記。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僅23%會上網,在農村這個比例更低,農村老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突出。信息時代,幫助農村老人學會使用智能手機,讓他們會網購,會上網聊天、看新聞,可以使他們的晚年生活更便捷、更豐富多彩,充分享受數字化帶來的發展成果。
“十三五”期間,我國加速鄉村公路建設和公交班車運營。一輛輛便民的公交車開進村里,解決了廣大農民群眾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難題,鄉親們“出門水泥路,抬腳公交車”的夢想成為了現實。
近日,黑龍江省雞西市一家餐館門前的攝像頭,記錄下了一位老人冒著風雪在餐館門前鏟雪的畫面,而背后的故事感動了很多網友。而每次李女士請老人進餐館吃飯時,老人都愿不進屋,執意要在外面吃。
?河南西平縣七旬老人李東海,自建了一座博物館。館內有6萬余件藏品,其中還包括不少日軍侵華相關的實物罪證…這些都是李東海省吃儉用,跑遍20多個省市一一搜集而來。他一直堅持免費開放博物館,還會跟參觀者細細講述每件館藏的故事,“只要身體許可,會一直講下去”。
近日,黑龍江省雞西市一家餐館門前的攝像頭,記錄下了一位老人冒著風雪在餐館門前鏟雪的畫面,而背后的故事感動了很多網友。 而每次李女士請老人進餐館吃飯時,老人都愿不進屋,執意要在外面吃。
答:老人將房產贈予自己樓下的水果攤主,這個事件中主要涉及4個法律問題。2021年1月1日即將實施的我國首部《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三條規定,自然人可以立遺囑來處分自己的財產,在第三款更是明確地規定自然人可以通過立遺囑的方式將自己的財產贈予國家、集體或者法定繼承人以外的組織、個人。現在很多的公證機關都注意到在進行公證時老人的意識是否清醒這個問題。
記者在現場看到,地面上一灘血跡,道路中間的護欄被撞倒,事發時老人推的手推車被撞翻在地,空落落的,而老人卻再也回不來了……河南廣播電視臺交通事業部記者楊光從交警處了解到,肇事司機初步排除酒駕,正等待進一步處理。
近日,一條以侵犯老年人合法權益為犯罪手段的黑灰產業鏈70余名涉案人員被新昌縣法院判處刑罰。
三五天一升級,一年半載一迭代科技的進步大大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也給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超市里,電子支付成了常態疫情期間,健康
王海東表示,一是在使用智能技術的同時,要求醫療衛生機構還要保留傳統的服務方式。暢通家人、親友或者家庭簽約醫生為老年患者代為掛號渠道,一定要保留這個渠道,還要暢通這個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