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8日16:58 來源:人民網
人民網合肥10月26日電(汪瑞華)“滴滴滴……”今年6月1日,合肥市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中心通過監測發現,城區迎淮路多處監測設備報警,經綜合研判基本確定附近供水管道存在泄漏現象,隨后立即將警情推送至合肥供水集團。
供水集團第一時間組織人員進行現場復核,最終在距離監測設備以東方向63米處發現一管道因沉降導致接口處破損。并于當天18點前完成搶修,有效保障了周邊用戶晚高峰用水安全。
受鋪設路徑、服務年限、地理環境和供水水質等因素影響,城市供水管道經常會出現管網漏損、水質二次污染等問題。
如何準確評估和預測常年埋于地下供水管道的狀態,一直以來是業界的難題。
針對這一現狀,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自主研發的管道漏失檢測智能球,讓難題迎刃而解。
據介紹,該智能球由球形檢測器、地面標記器和數據分析主機構成。球形檢測器作為檢漏系統的核心部件,是一個直徑約6厘米的防水鋁芯,元器件包括微處理器、聲傳感器、旋轉傳感器以及聲脈沖發射器等。
不僅適用于大口徑輸水管道的漏水探測,具有檢測靈敏度高、定位精準高、處理速度快以及標定泄漏點適應性廣等優勢,還可輕松通過各種彎頭、閥門等障礙物,
在檢測管道漏損時,智能球被放置于專門的中空泡沫球內部,一同被塞入管道,隨水流在管道內滾動前進。在運動過程中,智能球會經過管道所有的泄漏點和氣囊點,通過聲波技術,捕捉到被測管道微小泄漏或氣囊所產生的振動噪聲,同時利用地面標記器予以精準定位。
“我們的產品水平不低于國際標準,能夠檢測到的最小泄漏點精度是0.3升/分鐘,定位精度不超過2米。”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在他看來,該智能球的研發,一方面打破了國際壟斷,實現了“卡脖子”技術的突破,另一方面維護了國家公共服務安全。目前,該技術在國內合肥、佛山等地已廣泛應用。
過去,城市供水管道的檢測,都需要停水狀態進行作業,不僅影響正常的市政供水,給居民生活帶來不便,還會增加維修成本,有的甚至要在開挖地面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正常施工。自主研發的管道漏失檢測智能球,就相當于有了??漆t生,可以隨時為供水管道“把脈問診”,防患于未然。
數據統計顯示,2017年1月至今,得益于這枚小小的管道漏失檢測智能球,合肥市管網漏水引發路面塌陷等預警事件13起,水錘預警5起,供水爆管預警10起,有效保障了監測范圍內的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在提升城市安全管理水平的同時,也提升了城市居民的幸福生活指數。
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以下簡稱“清華合肥院”)是清華大學與合肥市政府共建的新型產學研用一體化科技創新平臺和成果轉化基地。長輸供水管線漏失診斷“智能球”(攝影 呂冬) 此前,這項技術僅有加拿大掌握且對我們技術封鎖,僅僅只提供服務。
近年來,隨著城市的飛速發展,公共安全成為城市治理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有效保障了監測范圍內的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提升城市安全精細化管理水平,為城市居民安居樂業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