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0日20:17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今年以來,新疆不斷擴大特色糧食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將小品種特色糧食作物發展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大產業。眼下,很多農戶正忙著收獲成果、播種希望。
在新疆伊犁昭蘇縣,這兩天1.5萬畝青稞迎來豐收季,當地農民搶抓時節進行收割,確保顆粒歸倉。昭蘇縣位于伊犁河谷南部,海撥較高氣候清涼,非常適合高原作物生長,當地因地制宜將原本種小麥的地改種青稞,提高了產量、增加了收入。
在新疆喀什地區莎車縣,這兩天2000多畝藜麥也進入收獲期,農民們一邊收割一邊忙著進行第二茬播種。
莎車縣是國家52個未摘帽貧困縣之一,2018年開始在中國科學院的幫助下引進藜麥新品種進行試種,經過兩年的培育,今年從1200個品種中選出了13個適合本土種植的品種,開始大面積種植。由于藜麥可以兩季種植,算下來每畝地的產量可以達到500多公斤。
斯馬義是莎車縣恰熱克鎮庫爾干村村民,在技術人員的幫助下,家里的16畝地今年都種上了藜麥,種子由政府免費提供,每畝地還有500元補貼,第一季藜麥平均每畝就有了3500元的收入。
眼下,喀什地區藜麥種植面積已經達到9600畝,科研人員還在對藜麥品種不斷進行優化培育,爭取為農民帶來更高收益。今年,新疆特色糧食經濟作物種植面積近1000萬畝。
近日,中國文明網發布2020年10月“中國好人榜”,其中寶豐縣王世杰入選此榜中的“助人為樂好人”。據統計,截至2019年年底,王世杰累計投入2.56億元,有效帶動39個貧困村、2100戶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聯播+“鄉親們脫貧后,我最關心的是如何鞏固脫貧、防止返貧,確保鄉親們持續增收致富。在我們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之際,央視網《聯播+》特梳理總書記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要求,與您一起學習。
“山上不栽樹,喝水跑遠路;坡地不壘埂,種糧要貼本;育得青山在,功德傳后代。三光片區涉及興街鎮三光等6個村委會2253戶,石漠化面積30平方公里,是西疇縣石漠化最嚴重地區之一。
”旺家社區是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規模最大的跨區域移民搬遷安置點,建設住房62棟,安置了來自思南、印江、石阡三個縣的4332戶共18379名困難群眾。為幫助搬遷群眾實現穩定就業,旺家社區新建一座6000平米的“扶貧微工廠”,引進簡單、易學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解決了近600余名搬遷群眾的就業。
這些年來,全省上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堅決扛牢政治責任,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舉全省之力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省長尹弘經常深入貧困村開展調研,為貧困地區發展和貧困群眾增收把脈問診、開出脫貧“藥方”。
12月2日,省長尹弘主持召開第107次省政府常務會議,強調要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快健全體制機制、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壓實安全生產責任、確保全省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向好。
近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宣布最后9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標志著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到那時,現在針對絕對貧困的脫貧攻堅舉措要逐步調整為針對相對貧困的日常性幫扶措施,并納入鄉村振興戰略架構下統籌安排。
大塘口村房前屋后遍地金黃。何光民 攝 12月2日,廣西桂林市平樂縣橋亭鄉大塘口村,漫山遍野的紅柿子掛滿枝頭,村民們正忙碌地把采收回來的柿子進行加工,準備制作柿餅外銷。
(記者劉楨珂)迎著初冬的暖陽,“決勝2020”看四川網絡主題活動走進涼山,來到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中國網記者 劉楨珂 攝 三河村立足資源稟賦,把舊址、新居和村史館串聯起來,開發彝族文化扶貧主題旅游線路。
全面推廣山西扶貧造林(種草)專業合作社(隊)脫貧模式,中西部22個省區市共組建扶貧造林(種草)專業合作社(隊)2.3萬個,吸納160多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與生態工程建設,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