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06日15:29 來源:人民日報
端午節臨近,在一些城市的商場等公共場所,龍舟、菖蒲等為節日平添了文化意蘊,不僅為公共空間拓展了文化內涵,也對端午節背后的傳統文化進行了具有當代意識的闡釋,讓人們近距離體驗了一次有“文化味”的端午節。
古語有云,“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傳統節日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信仰、倫理道德、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等。我們在端午節紀念2000多年前的愛國者屈原,就是為了憶念其偉大,傳承其精神。又因為農歷五月是仲夏,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的好日子,故五月初五也被稱為“端陽節”。這些豐富的歷史意義、文化意涵,賦予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以巨大魅力,并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將中華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
然而,包括端午節在內的許多傳統節日的內涵一度被人們淡忘,不少人索性將端午節稱為“粽子節”,仿佛節日除了吃粽子再無別的含義。過年吃餃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這些是通過飲食的方式對傳統節日的紀念。但也要看到,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元,生活節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怎樣才能讓傳統節日更好地吸引年輕人,讓人們更好地體驗傳統節日背后的傳統文化?如何將傳統節日更好地與當代生活相結合?這些都構成了新的課題。
事實上,隨著近年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逐漸提升,公眾對傳統節日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一些適應當代生活的表現方式、傳播方式紛紛涌現。對傳統文化的新表達、新詮釋,很好地呈現了傳統節日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推動著傳統節日融入當代中國人的生活。這些嘗試表明,今天,傳統節日也可以過得很時尚。比如,前不久,某網絡視聽平臺播出紀錄片《佳節》,分為《春望》《秋思》和《冬聚》3集,展現了中華民族代表性傳統節日慶典如何從農耕社會發展而來,這些古老的傳統又如何在當代中國快速的發展中伴隨人們的生活與時俱進,贏得大量觀眾點贊。
傳統節日及其承載的傳統文化在今天得以更好地涵養和傳承,既要借助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象征性場景、儀式性物品,也需要適應當代生活的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將傳統文化通過當代的表達方式和傳播渠道呈現在人們面前。比如,在年輕人聚集的網絡平臺上,推動傳統文化與最新的網絡視聽方式相結合,不僅能為網絡視聽節目的創作帶來更有分量的題材和內容,也有助于傳統節日及其承載的傳統文化的傳播,為傳統習俗更好走近年輕人搭建平臺。
我國地域遼闊,人們慶祝節日的方式不盡相同,但節日中蘊含的文化認同感和價值觀是相通的。傳統節日就像一條紐帶,連結著生活在廣袤中華大地上的人們,傳承著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期待出現更多適應當代社會的表達方式、傳播形式,讓傳統節日及其承載的傳統文化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讓全世界更好領略中華文明的多姿多彩。
@小郭小郭愛吃菜:我的天,這個小孩也太可愛了,這個節日我可能跟她的媽媽一樣。這位媽媽表示,剛看到作文時,她也樂得不行,“別家小孩都寫春節、國慶,就我家妞妞寫雙十一節。
“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夏至剛過,我們即將迎來又一個端午節。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數千年的演進中,許多節日都固化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文化習俗和節日風尚。一方面,端午節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順應疫情防控形勢,過節形式的精簡,契合著節日內涵,貼合了人們當下的心境。
如果說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那么傳統節日就像優秀傳統文化結出的花果,孕育了、濃縮著民族的記憶和情感。傳承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不妨從過好傳統節日做起。
是日歷上的特定日子 是想起家的那天 是對自然和祖先的敬畏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今年端午節,三天小長假,時間足夠,可以回趟家,團聚才是節日最傳統的呼喚;可以一起出個游,陪伴才是你們最深情的告白;也可以加個班,奮斗才是人生最明亮的底色;
傳統節日的文化底蘊一直都在加深而沒有變淡,蘊藏在傳統節日中的文化因子,一直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的社會,也豐富著我們的生活。端午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屈原最高貴的精神品質就是對國家與人民的責任擔當。
端午節又稱重午節、重五節、天中節、龍舟節、醫藥節等,是最早出現的中華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的意義在于愛國之心、孝義理念等價值觀,粽子、龍舟、艾葉這些符號只是情感載體,如果只是追求物質上的花樣翻新,節日就會失去凝聚力,變得空洞。
5月22日,在柬埔寨茶膠省,人們參加御耕節典禮。一年一度的御耕節是柬埔寨歷史悠久的民族傳統節日,主要是為了祈禱神靈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一年一度的御耕節是柬埔寨歷史悠久的民族傳統節日,主要是為了祈禱神靈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當地時間2019年5月2日,西班牙馬德里附近城鎮Colmernar Viejo,當地慶?!癓as Mayas”傳統節日。通常,7到11歲的女孩會被挑選為“瑪雅”(Maya),她們必須一動不動坐在街頭用鮮花和植物裝飾的祭壇上,嚴肅安靜地保持幾個小時。
文化的傳承創新是我國新時代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是傳統文化不斷繁榮發展的基礎與前提。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食糧,當然也是精神家園,它充分體現著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愉悅感,反映著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