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5日12:20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 題:從人畜力為主到機械作業為主——農機發展助推40年農業生產方式巨變
新華社記者于文靜、楊喆、白田田
從曾經到處是荒草甸子,一個“連隊”60來戶人家只有三臺小機械,秋收得干到次年元旦之后,到如今自己種植水稻520畝,加上擔任收割機駕駛員,年收入可達20多萬元……在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七星農場工作近40年,57歲的秦泗利見證了從“北大荒”到“北大倉”的發展歷程,經歷了我國農業生產工具變遷帶動生產力大發展的深刻變革。
曾幾何時,農業生產機械化是億萬中國農民的期盼。改革開放40年來,經過不懈努力,這一夢想成為現實,農民終于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繁重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
40年來,我國農機化發展歷經了不同時期的實踐探索。從農機化發展機制轉換,波動調整、緩慢發展;到農機化市場需求逐步發力,積蓄力量、穩步發展;再到法規建設和政策供給體系逐步健全,活力迸發、快速發展;到如今農機化改革創新力度進一步加大,呈現全程推進、全面發展新態勢。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7%,300多個示范縣率先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水稻機插(播)率超過48%,玉米、馬鈴薯機收率分別接近70%、30%,油菜收獲、花生種植及收獲機械化率均超過40%,廣西等甘蔗主產區機械化裝備能力等加快優化提升。
農業機械化領域正由大宗作物向果菜茶等經濟作物拓展,由種植業向畜牧業、漁業、初加工業、設施農業推進,由平原地區向丘陵山區進軍,由農業生產向農民生活、農村生態延伸。
40年來,我國農業生產實現了從人畜力為主向以機械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農機發展提高了勞動效率,為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產連年豐收,提供了強大的物質裝備保障。一批自動化、智能化農業機械的涌現,讓“機器換人”漸成趨勢。
今年秋天,記者在糧食生產大縣湖南衡陽縣采訪時發現,往日白煙滾滾的稻草秸稈焚燒景象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收割秸稈的“新式武器”。
“我們這里的秸稈不焚燒,都變廢為寶了。”衡陽縣富農優質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準說。
這種新型農機——履帶式秸稈打捆機,在田間呈“之”字形行進,機身前面類似于收割機,將秸稈“吃”進去。每隔一二十秒,箱子大小的“秸稈包”便從機身后面“吐”了出來。一臺打捆機每天可收割秸稈15至16噸。
40年來,我國農機種類進一步豐富,既包括“巨無霸”型大農機,也有因地制宜的小農機。農機行業已經能夠生產農、林、牧、漁、農業運輸、農產品加工和可再生能源7個門類所需要的機械產品和裝備,形成了與我國農業發展水平基本相適應的大、中、小型機型和產品體系。
12月1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按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加快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升級,是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也有利于擴大國內市場。要適應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需要,尊重農民意愿,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和基層創造性,因地制宜有序推進。
會議要求,聚焦弱項短板加快農機裝備創新和產業轉型。鼓勵大型企業向成套設備集成轉變。抓緊解決主要經濟作物薄弱環節“無機可用”問題。提高農機裝備質量。探索“企業+合作社+基地”等研發生產新模式。
稻谷是我國第一大口糧作物。農業農村部負責人日前表示,將采取多種舉措,保障水稻產量穩定在2億噸以上。我國常年種植水稻面積占全世界水稻面積的20%,產量多年保持在2億噸以上,占全世界大米總產量的近40%。
10月15日,2020中國(鄭州)產業轉移系列對接活動在鄭州國際會展中心開幕。省長尹弘出席并致辭,與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何華武共同為活動啟幕,見證項目簽約。
5月8日,我國自主研制最大直徑硬巖掘進機“云嶺號”下線,將助力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建設 劉燦攝 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契機,河南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杠桿,培育新動能。
5 月 8 日,我國自主研制最大直徑硬巖掘進機“云嶺號”下線,將助力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建設 劉燦攝 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契機,河南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杠桿,培育新動能。
據了解,“中部崛起勢正勁”網絡主題活動9月8日在山西太原正式啟動。9月12日,記者們將走進開封市,通過大宋御河、州橋遺址、開封城墻等,品讀昨日古都遺存的獨有宋韻;探訪河南自貿區國際藝術品保稅倉和“一渠六河”工程,感知今日開封的文化時尚異彩和生態宜居建設的匠心。大河網官網賬號將擔任河南省分話題#中原崛起勢正勁#主持人,與網友進行話題互動。
根據《方案》,我省將圍繞穩定供應鏈、優化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構建“556”產業體系,通過技術創新提升、基礎能力提升、集群強鏈提升、融合賦能提升、區域協同提升、企業培育提升“六大提升專項”,努力建成全國先進制造業強省。在“技術創新提升專項”中,《方案》提出要強化創新平臺建設,發揮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帶動作用,打造沿黃科創走廊,發展一批科創“飛地”。
中信重工為“洛陽地鐵”制造的14臺牡丹號系列盾構機,填補了洛陽軌道交通高端裝備制造空白。據介紹,2014年以來,安鋼集團先后投入近70億元開展綠色化改造,改造完成后,企業的噸鋼污染物排放量較改造前下降約75%。
7月4日,省長尹弘赴洛陽調研并主持召開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以更高標準建設自創區,打造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載體,帶動全省自主創新水平不斷提升。會議審議了關于促進自創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2020年度自創區產業集群專項、自創區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創新與轉化平臺建設工作方案。
由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打造的5G+氫燃料無人電動拖拉機在洛陽進行測試(6月11日攝)。 新華社發(王恒 攝)
6月5日上午,河北省小麥機收“第一鐮”暨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試點啟動儀式在邯鄲市成安縣大郭莊村舉行。在河北省成安縣辛義鄉大郭莊村的麥田里,15臺小麥聯合收割機隆鳴著駛向麥田,和著飛舞的麥秸演奏出豐收的樂章。6月5日,河北省邯鄲市成安縣農民在田間收割小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