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08日10:13 來源:映象網
映象網訊(記者 王韶卿)處于雄安新區腹地的白洋淀,素有“華北之腎”的美譽,如今卻面臨缺水困境,保護和修復白洋淀生態功能,是雄安新區開發建設的前提。河北省是一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省份,人均水資源量僅為307立方米,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7,遠低于國際公認的500立方米的極度缺水標準。
引黃入冀補淀工程是國務院確定的國家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改善河北省中東部農業和生態用水狀況的重要基礎設施,也是雄安新區生態水源保障項目。工程的主要任務是為沿線部分地區農業供水和向白洋淀實施生態補水,緩解沿線農業灌溉缺水及地下水超采狀況,改善白洋淀生態環境,并可作為沿線地區抗旱應急備用水源。
據了解,該工程由國家和河北省政府共同興建,總投資42.41億元,輸水線路全長482公里。引黃入冀補淀工程自河南濮陽黃河渠村閘引水,利用濮清南干渠輸水,穿衛河進入河北省,終點到達位于雄安新區腹地的白洋淀。引黃入冀補淀工程建成后,每年濮陽引水1.2億立方米,河北引水6.2億立方米,白洋淀生態補水2.55億立方米,可緩解黑龍港地區農業灌溉和生態環境用水嚴重短缺問題,維持白洋淀生態環境和淀區人民群眾基本生存條件,保持白洋淀濕地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這是繼實施南水北調重大工程后,國家實施的又一重大跨流域調水工程。
引黃入冀補淀工程建成后,河北省受益區控制灌溉面積達到272萬畝,每年可增產小麥16.3萬t、玉米16.3萬t、棉花2.2萬t,改善目前白洋淀水生態惡化的局面,緩解沿線地表水緊缺矛盾,沿程可稀釋污水,增加渠道水面面積,渠道水面的影響可使周圍陸地性氣候得以改善。
引黃入冀補淀工程使河北省東南部大范圍內排水河渠常年和季節性輸水,可減少灌溉成本、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當地生產生活條件。在引黃入冀補淀受水區26個縣(市、區)中有21個擔負著糧食增產任務,其中納入國家“1000億斤糧食規劃”的有8個縣(市、區),納入省級糧食增產核心區的有13個縣(市、區)。該地區目前畝產較低,建設引黃入冀補淀工程對保障糧食安全有重大意義。
引黃入冀補淀工程是維持白洋淀生態環境和淀區人民群眾基本生存條件的民生工程,是緩解黑龍港地區農業灌溉和生態環境用水嚴重短缺的基礎性工程,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協調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緩解水資源短缺矛盾的戰略性工程,綜合效益顯著。
黃河流經新鄉市封丘縣56公里,在黃河左岸、黃河大堤以南、貫孟堤以北形成了241平方公里的黃河灘區帶。
據介紹,1992年,黃科院在鄭州市北郊征地400畝,建立了大型黃河模型試驗基地。從1992年開始,先后投資建成多座試驗技術先進的大型試驗廳,其中包括小浪底至陶城鋪的黃河下游河道模型廳、小浪底水庫模型廳、三門峽水庫模型廳、水土流失試驗廳等。
黃河從青藏高原北麓發端,一路九曲跌宕奔騰萬里,從孟津出峽谷一瀉千里,造就了廣袤的黃淮海沖積扇大平原。滎陽,正處于峽谷至平原的過渡地帶,是中國地形西高東低三級階梯中的二、三級過渡帶。
河南省委網信辦、河南黃河河務局聯合開展“美麗中國?壯美黃河行”暨“2018網上看河南”網絡主題活動,映象網策劃大型專題特別呈現。
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泄洪口。中國網信網 張群 攝 “黃河寧,天下平”,自古以來,黃河治理歷來都是治國安邦的大事。9月3日,由
治水名人園大禹雕像 王蒙(攝)河工雕塑園雕塑 王蒙(攝)為宣傳黃河文化、普及黃河知識、弘揚黃河精神,孟州河務局在開儀控導工
9月4日,豫北平原秋陽高照,天朗氣清。在河南溫縣,記者見證了該縣利用本地優勢資源打造“一文一農”兩大特色產業品牌、做好
小浪底水利樞紐位于黃河中游,豫、晉兩省交界最后一段峽谷的出口處。小浪底工程1991年9月開始前期工程建設,2001年底主體工程全
廠區綠植蔥郁,路旁花樹點綴,貨車來回穿梭——河南桐柏縣博源新型化工有限公司內一派火熱生產景象。這家在河南率先獲得衛生注冊
“黃河寧,天下平”,自古以來,黃河治理歷來都是治國安邦的大事。9月3日,由中央網信辦傳播局、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主辦,河南省委網信辦、河南黃河河務局承辦的“壯美黃河行暨2018網上看河南”網絡主題活動一行走進三門峽水利樞紐、小浪底水利樞紐,感受滔滔黃河水的宏偉壯觀,見證受益于合理治理的黃河的健康生命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