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05日09:59 來源:映象網
映象網訊(記者 王韶卿) 太極拳,發源于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太極拳是極富中國傳統民族特色元素的文化形態。太極拳是中華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引導術、中醫等的完美結合。9月4日,“壯美黃河行暨2018網上看河南”采訪團來到太極故里溫縣陳家溝,了解太極拳的歷史與發展。
據了解,太極拳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作為一種飽含東方包容理念的運動形式,其習練者針對意、氣、形、神的鍛煉,非常符合人體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對人類個體身心健康以及人類群體的和諧共處,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
17世紀中葉,溫縣陳家溝陳王廷在家傳拳法的基礎上,吸收眾家武術之長,融合易學、中醫等思想,創編出一套具有陰陽開合、剛柔相濟、內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極拳。太極拳在陳家溝世代傳承,自第14世陳長興起開始向外傳播,后逐漸衍生出楊式、武式、和式、吳式、孫式等多家流派。
太極是中國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學思想之一,太極拳基于太極陰陽之理念,用意念統領全身,通過入靜放松、以意導氣、以氣催形的反復習練,以進入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的境界,達到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目的。
太極拳含蓄內斂、連綿不斷、以柔克剛、急緩相間、行云流水的拳術風格是習練者的意、氣、形、神逐漸趨于圓融一體的至高境界,而其對于武德修養的要求也使得習練者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提高自身素養,提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融洽與和諧。
太極拳自17世紀創編以來,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目前已成為參練人數最多的世界第一運動。溫縣現有太極拳武術學校60余所,拳師600余人,其中400余人常年傳拳授藝。陳小旺、陳正雷等名家除在全國各地授拳外,還赴海外開展太極拳文化交流,在全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授太極拳。太極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符號象征,已經成為對外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截至目前,全世界參練太極拳的總人數已達到3億多人,有各種太極拳組織1000多個。
近年來,溫縣提出了“全力打造享譽世界的太極圣地”的戰略定位,圍繞“叫響千年古縣,重塑武術之鄉,營造生態家園,構建和諧之城”的戰略支撐,突出“讓產業更強、優勢更彰、城市更靚、生態更優、民生更實,建設富強、開放、美麗、健康、幸福新溫縣”的戰略重點,凝心聚力,克難攻堅,努力為焦作早日躋身全省“第一方陣”,在中原崛起中更加出彩作出溫縣貢獻。
黃河流經新鄉市封丘縣56公里,在黃河左岸、黃河大堤以南、貫孟堤以北形成了241平方公里的黃河灘區帶。
據介紹,1992年,黃科院在鄭州市北郊征地400畝,建立了大型黃河模型試驗基地。從1992年開始,先后投資建成多座試驗技術先進的大型試驗廳,其中包括小浪底至陶城鋪的黃河下游河道模型廳、小浪底水庫模型廳、三門峽水庫模型廳、水土流失試驗廳等。
黃河從青藏高原北麓發端,一路九曲跌宕奔騰萬里,從孟津出峽谷一瀉千里,造就了廣袤的黃淮海沖積扇大平原。滎陽,正處于峽谷至平原的過渡地帶,是中國地形西高東低三級階梯中的二、三級過渡帶。
河南省委網信辦、河南黃河河務局聯合開展“美麗中國?壯美黃河行”暨“2018網上看河南”網絡主題活動,映象網策劃大型專題特別呈現。
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泄洪口。中國網信網 張群 攝 “黃河寧,天下平”,自古以來,黃河治理歷來都是治國安邦的大事。9月3日,由
治水名人園大禹雕像 王蒙(攝)河工雕塑園雕塑 王蒙(攝)為宣傳黃河文化、普及黃河知識、弘揚黃河精神,孟州河務局在開儀控導工
9月4日,豫北平原秋陽高照,天朗氣清。在河南溫縣,記者見證了該縣利用本地優勢資源打造“一文一農”兩大特色產業品牌、做好
小浪底水利樞紐位于黃河中游,豫、晉兩省交界最后一段峽谷的出口處。小浪底工程1991年9月開始前期工程建設,2001年底主體工程全
廠區綠植蔥郁,路旁花樹點綴,貨車來回穿梭——河南桐柏縣博源新型化工有限公司內一派火熱生產景象。這家在河南率先獲得衛生注冊
“黃河寧,天下平”,自古以來,黃河治理歷來都是治國安邦的大事。9月3日,由中央網信辦傳播局、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主辦,河南省委網信辦、河南黃河河務局承辦的“壯美黃河行暨2018網上看河南”網絡主題活動一行走進三門峽水利樞紐、小浪底水利樞紐,感受滔滔黃河水的宏偉壯觀,見證受益于合理治理的黃河的健康生命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