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污染要有壯士斷腕的精神——道理淺顯,無不贊同。真要揮刀"斷腕","斷"誰,"斷"了之后怎么辦,就不那么"淺顯"了。哪個企業不連著當下的GDP和稅收,哪個企業不連著民眾的就業?擔憂是正常的,解除擔憂的最好辦法,是讓有過"斷腕"經歷的壯士"現身說法"。
遠的有德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德國工業的心臟——魯爾工業區成為了全球大氣污染重災區。有報道稱,當時的魯爾地區白晝如同黑夜,汽車無法通行,呼吸感覺痛苦,樹木染成黑色,樹上的蝴蝶竟也將保護色變成黑的。重壓之下,政府開始實施"還魯爾一片藍天"工程,整頓高污染礦區,關閉重污染工廠,集約化改造鋼鐵煤炭行業,分階段治理煤煙、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光化學煙霧。
魯爾工業區涵蓋20多個城市,他們那時一定也有過各種擔憂。是任其污染,還是壯烈"斷腕",魯爾選擇了后者。今日魯爾不僅環境優美、風景秀麗,而且保持了德國最大生產中心和最大消費中心的榮耀,引領著世界新興工業的發展方向。當年的決策者、參與者為人類當代史留下了佳話,為子孫后代留下了最適宜生存的寶地。
近的有我省林州市。最近幾年,林州砍掉了324座鑄造用沖天爐;關停了所有污染企業,整改合格后方能分批復產。他們以稅收損失幾千萬、工業產值損失幾十個億的代價,換來新興產業的陸續入駐,天也比過去藍了,水也比過去清了。但是,多年的環境欠賬,非短時間可以還清,林州亦然。林州還有大量工作要做,不少漏洞待補。評論員設想,林州如能再接再厲,若干年后變成了中原的小"魯爾",還有什么政績,比這更光彩的嗎?
壯士斷腕,是經濟轉型升級的契機。砍掉重污染企業,騰出土地、資金、勞力,盤活生產要素,引導資源重新配置,就是調整產業結構,就是轉型,就是升級。治污轉型并進,上有政策支持,下有民意基礎,此時不轉,更待何時?
"壯士斷腕以全質",說的是毒蛇咬傷手腕,壯士當即揮刀截斷,以免毒性擴散,保全了性命。重污染企業和行業,正在啃噬中原生態環境。再不痛下狠心,必將失掉全局,失掉未來。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在治理環境污染上,來不得半點猶豫和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