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女孩扎根震區十年 萬余志愿者與她同行
編者按:2008年,通常被公認為是中國志愿服務的元年。當年,汶川地震讓愛凝聚,也讓中國志愿者瞬間暴發巨大能量。十年里,依舊還有志愿者堅守。近日,記者趕赴成都,采訪了一位在震區堅守十年的河南志愿者,她的故事感人至深。
【人物名片】
董明珠,河南洛陽人,熱心公益,長期致力于人道救援和社區發展工作。先后參與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彝良地震、雅安地震、甘肅地震、香格里拉地震、海南威馬遜臺風、永善地震、魯甸地震、福州閩清臺風、茂縣特大山體滑坡等災害應對工作。
2008年5月~2011年6月,扎根汶川災后安縣安置區,服務災后兒童并創辦愛心植苗服務站,服務5000多名兒童。
2011年6月~11月,在國內和南非學習社區管理發展。
2011年12月至今,成都授漁公益發展中心聯合創始人。2017年9月任四川省群團社會組織服務中心應急響應部副部長。
董明珠介紹,這種小型凈水桶可保證災區或水質不穩定地區一家人的飲水安全。
核心提示|“忽”的一下,董明珠就出現在記者眼前——扎著馬尾辮,臉上掛著淺笑,身穿深色戶外裝,腳蹬登山鞋——一副隨時準備出發的樣子。董明珠不像北方女生,挺瘦小的。在街上遇到她,你絕對無法將她和十年前的那場地震聯系起來。
這位董明珠不是格力的掌門人,她是河南洛陽人,做過護士、開過書店、熱愛戶外運動,十年前“5·12”汶川地震后,第一時間奔赴震區做志愿者,一干就是十年,并先后十幾次奔赴國內外地震、臺風、泥石流救援現場。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十年間,她也從一個滿腔熱血的志愿者變成一個志愿團隊的領導者,感染并培訓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務隊伍中。
【挺進】得知汶川地震后,第一時間申請趕赴災區
5月18日,成都市東南郊外三圣花鄉,記者和董明珠約在授漁公益發展中心見面。
上午8時,董明珠給記者發來微信。“我在綿陽高鐵站,還要一個半小時才能到,請我的同事先接待你們。”她去綿陽看望“女兒”松松了。
10年前,董明珠到汶川做志愿者,在綿陽市安縣桑棗鎮的愛心植苗服務站,給震后兒童做心理疏導和陪伴時認下了松松這個“女兒”。
2008年5月12日,董明珠獲悉汶川發生了地震。得知災區緊缺醫護人員,曾經做過護士的她毫不猶豫地報名,加入到河南戶外救援隊趕赴災區的隊伍。因為有戶外救援的經歷和護士資格證,她的申請很快獲得批準。13日凌晨,瞞著家人和朋友,董明珠和其他六名志愿者驅車前往震區。
2008年5月15日下午,董明珠一行抵達綿陽救災指揮部,被派往北川縣城救援。北川縣城倒塌的房屋、破碎的家具,還有在廢墟下的傷者,深深刺痛著董明珠的心。
回到北川縣城,北川一中的廢墟上聚集著很多家長,他們焦灼地等待著救援的消息。“那一刻,我不由得想起家中的父母,撥通了家里的電話。”董明珠說,母親哭著在電話中百般囑咐她注意安全。
來不及傷感,抵達災區她就迅速投入工作,董明珠和隊友們接到北川救災指揮中心一項特殊的派遣任務:護送和協助水利專家到唐家山堰塞湖進行勘探工作。他們冒著余震的風險,經過6個多小時才到達目的地。站在山頂,山下的北川縣城一片廢墟、傷痕累累。
很快,第一階段的任務完成,河南戶外救援隊的隊友們開始撤離。2008年5月20日,董明珠回到洛陽,朋友特地為她安排了接風宴。席間,得知河南戶外救援隊即將派第三梯隊前往災區救災,還掛念著災區的董明珠決定再赴災區。
未等散席,她就動身趕往集合地點與河南戶外第三梯隊醫療隊會合,一場接風宴變成了送行宴。
【扎根】災區“愛心植苗書屋”,給孩子們驅走心中陰霾
從回到洛陽到再次前往災區,前后加起來還不到3個小時。那時,董明珠也沒想到,自己能在四川做10年的志愿服務工作,從此這個河南女孩在四川扎了根。
“第三梯隊隊友們完成任務撤離前,我們遇到了剛從山里撤出來的一群師生,便把我們的軍用帳篷送給了他們。”董明珠說,看著師生們無助的樣子,她萌生了留下來的決心,想為災區的孩子們做點事。
了解到綿竹市安縣(現安州區)是河南洛陽的對口援建單位,董明珠獨自啟程趕赴安縣,“那邊有那么多老鄉,一定能做我想做的事情”。
“我曾開過書店,就想利用這個優勢為孩子們辦個愛心圖書館,陪伴他們度過這段困難的日子。”董明珠的想法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洛陽紅十字會志愿者提供了2000多冊圖書以及象棋、跳棋、毽子等物品;安縣則在當地帳篷十分緊缺的情況下,協調出了一頂帳篷做圖書館。
2008年兒童節當天,董明珠的愛心圖書館成立了。在這個地震后第一個專門為孩子服務的活動室——“愛心植苗書屋”里,董明珠和志愿者每天帶著孩子們讀書、畫畫、下棋、游戲,聽孩子們講經歷,為孩子們講故事,逐漸驅散了當地受災兒童心中的陰霾。
圖書室建起來了,慢慢走上了正軌。董明珠卻發現很多幼兒沒地方去,她萌生了舉辦臨時幼兒園的想法。很快,當地政府就協調了兩間板房,洛陽的十多位幼教志愿者也趕到了安縣。6月17日,“洛陽紅十字會幼兒園”正式建立。
在汶川災后重建3年里,董明珠和牛娜、苗苗三位志愿者發起的“愛心植苗服務站”公益項目在安縣發展壯大,她帶領志愿團隊建立了5個兒童活動中心、15所校園圖書室,共服務2萬多名災區兒童。她也逐漸從一個單獨的志愿細胞,成長為將多方愛心力量擰成一股繩的組織者。
【授漁】她想把十年志愿經驗,傳遞給更多社會組織和志愿者
2011年,在去南非進行社區管理培訓學習之后,董明珠再次回到成都,加入到成都授漁公益發展中心,一步步成長為成都授漁公益發展中心副秘書長兼項目總監。
這些年,從汶川到青海玉樹,從云南彝良到四川雅安,每當有自然災害發生時,董明珠總是第一時間趕到災區現場,并先后參與了玉樹地震、蘆山地震、魯甸地震、茂縣特大山體滑坡等災害救援協調工作。
10年的志愿服務工作,也讓董明珠更加體會到個人在自然災害面前的微弱。在帶領團隊開展災后救援以及社區、學校防災減災項目的同時,她更想帶動、培訓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隊中。“如果說將地震之后的志愿服務工作比作‘授魚’,那么給更多人賦能,讓他們擁有在應急救援的能力就是‘授漁’。”
安全講座、救災培訓、消防演練、資源協調……董明珠的工作內容逐漸豐富起來,她不再僅僅是一名熱血澎湃的志愿者,更是一名助推志愿事業擴大范圍提升水準的公益人。董明珠說,她特別想把自己專業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傳遞給更多人,為人們在災前預防、災后救援方面提供更多的幫助。
5月18日,記者在授漁公益偶遇了一群前來參加“春筍公益組織”培訓的志愿者,他們來自甘肅、青海等11個省份。“通過半個月集中培訓,幫助這些志愿者提升專業能力。”
10年里,董明珠從一個激情救援志愿服務者,成長為國內知名公益組織合伙人。然而,未來的志愿服務路還很長。目前,她又在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志愿服務,幫助中國應急管理模式走出去,也希望將更多的國際標準帶回來。
“下一步,我也想把這些標準化的經驗模式帶回河南、帶回洛陽。”董明珠說,自己是個戀家的人,希望公益社團管理經驗能成為一顆火種,在家鄉帶動孵化更多公益組織,為家鄉發展做份貢獻。
【記者手記】
約訪董明珠,是一次難忘的經歷。
連續一周的約訪,都因為種種原因未能成行,一方面是她真的太忙了,幾乎把全部的精力都傾注在公益事業上,本來已經約好的采訪卻因她出差被迫取消;另一方面是十年前的經歷是埋藏最深的痛,她不愿再去一遍遍回味、咀嚼,更不愿輕易示人。
幾經周折,我們終于敲定在5月18日見面。授漁公益發展中心在成都繞城公路環線以外,出租車師傅帶著我們兜了幾圈才找到——在一條小道上,樹葉掩映著“授漁公益”四個字,名字源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授漁公益”坐落在一個小院里的一棟兩層樓里,小院外面停著一輛三菱越野車,它曾經跟著董明珠多次奔赴地震現場。透過玻璃,能隱約看到車座下整齊碼放著繩索、滅火器等救援器材,倒車鏡上掛著一個祥云形狀的吊飾,上面寫著“平安”兩字。
初見董明珠,覺得她很陽光、灑脫、堅強,我們從上午11點餓著肚子聊到下午4點,中間她卻多次眼紅、落淚。
堅守十年,最難的是什么時候?董明珠沉默了十幾秒,才作答。“最難的是面對我的內心,我為什么要做這個(志愿者),我還要不要堅持下去?”
壓力大的時候,她的頭發大把大把掉,躲在被子里哭。曾經有一剎那,她也后悔過。然而,回頭發現她幫助過的人也成長為志愿者和公益人的時候,她覺得這十年值了。
她像極了一株開花的仙人掌,用堅硬的外殼抵擋困難,卻藏著一顆最柔軟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