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訊(記者 劉長征/文 沈翔/圖)11月初,鄭州市北三環以北的陳寨村外圍城中村改造拆遷啟動,有人將陳寨城中村改造看成是其徹底融入城市的信號。兩年前,陳寨所屬的廟李鎮撤銷,設豐慶路街道辦事處。十多年來,鄭州的城鎮化一直在“小步快跑”,不知不覺,城區周邊已經“消失”了16個鎮(鄉)。鎮沒了,人還在,那些原來的村民是否已經過上和市民一樣的生活?他們現在的擔心和夢想是什么?
13日結束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已經給出了答案: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
【外來工】鄭州陳寨外圍拆了大片
12月10日上午,58歲的馬嬸站在一堆瓦礫當中,扒撿著磚石當中的廢鋼筋。她所在的這片廢墟有兩個足球場大小,20多天前,這里還是一片門面房和一所印刷廠。
11月初,陳寨村城中村改造啟動外圍拆遷,位于國基路以北,渠東路以東的一大片區域十幾天內就被拆遷完畢。如今,這里只剩下兩所學校和一座新蓋的廟沒有拆。“聽說這里拆了,要建安置房,讓陳寨的村民住。”
馬嬸是駐馬店人,在鄭州收廢品、做保潔。她租的房子就在陳寨。“一間房,一個桌,一張床,每月200元。”這里的拆遷也讓馬嬸“心里發慌”,她擔心她租的房子被拆掉,她是否能租得起小區樓房。
【村民】撤鎮后入學就醫和城里差不多
陳寨外圍的拆遷,似乎并沒有給旁邊的廟李村帶來什么影響。
2011年4月,陳寨、廟李兩村所在的廟李鎮被撤銷,變為豐慶路街道辦事處。一并撤銷的還有附近的柳林鎮,分為國基路、楊金路兩個街道辦。
土生土長的廟李村民李和禮今年60歲,他眼看著陳寨從一個城邊小村發展成現在的樣子,特別是這兩年來的變化更大。
廟李變成街道辦那年,廟李小學也開始改造,原來的2層教學樓變成了4層。附近新開發的四月天等小區也配建了幼兒園、小學,村民和租房客的娃娃們不用再跑遠路上學了。
原來李和禮家人看病,用新農合報銷,需要到鎮衛生院辦一套手續。現在,村里正在辦新農合“一卡通”,拿著去省級醫院直接就可以報銷了。
“這兩年廟李村周圍的豐慶路、索凌路都擴寬改造了,村東邊的王砦路現在也在拓寬,能到陳寨花卉市場。”老李說,兒子的轎車出門更方便了。老李覺得,現在的生活和城里人差不多,“挺知足的”。
【擔心】“一下子變市民”沒了收入來源
事實上,在撤鎮之前,廟李村民們很多不用上班,出租房就能賺錢;省中醫院、省人民醫院也是他們看病常去的地方;一些村民也把孩子送到市區的學校,每天開車接送。
“要是讓我們一下子跟市民一樣,恐怕也不習慣。”老李說,村里的房子很多都是村民借親戚的錢或貸款蓋的,是家里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我們找不到工作,就靠房子吃飯,要讓我們和城市人一樣為掙套房子累死累活,還不如守著現在的房子呢。”
對于拆遷,老李內心有兩個期望:先蓋好安置房再拆房,賠償數額能“說得過去”。
盤點
“小步快跑”的城鎮化 有一些遺留問題
從2000年起,包括上街區在內,鄭州六區均有鄉鎮被撤銷,據不完全統計,十多年來,鄭州共有16個鄉鎮“消失”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在“小步快跑”的同時,鄭州的城鎮化進程還留下很多問題待解決。像老李那樣在對市民身份向往和憂慮中糾結,只是其中之一。
目前,在鄭東新區有8個“辦事處”,其中祭城、龍子湖等是街道辦事處,而如意湖、博學路、商都路等都稱為辦事處。兩者有何區別,恐怕連多年的老鄭州都說不清楚。
高新區也曾出現過辦事處和管區“一個機構,兩塊牌子”的情況。原來的石佛鎮和溝趙鄉如今已分成了5個辦事處。
“感覺就像是鄉鎮到街道辦事處的過渡管理體制,似是而非。”有網友這樣評價。
與行政體制上的困惑相比,在這些地方生活的村民則更為糾結。一方面,他們已經或者將要完成“農轉非”,成為形式上的城鎮人口; 另一方面,他們依然不能同等地享受城鎮居民的權利和待遇,出現了“不愿意做市民”、“不知道自己是農民還是市民”的現象。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