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新的時代,呼喚新一代歷史的“劇中人”和歷史的“劇作者”。
【總書記的足跡·光明書屋】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弊骷衣愤b的小說,從20世紀80年代的中篇小說《人生》,到百萬字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一直反映著時代的精神面貌,抒寫著時代的風氣。
2015年全國兩會上,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與電視節目主持人曹可凡有過一段親切對談。在對談的過程中,他特別講到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原著作者路遙。
《平凡的世界》,路遙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資料圖片
不難看出,作家路遙及其作品《平凡的世界》給習近平總書記留有非常深刻的印象。
小說《平凡的世界》從孫少平的高中生活寫起,筆觸伸向了“文革”結束前后中國的種種精神面貌,寫到了不同的階層,寫到了極“左”思潮影響下的干部與群眾,寫到了靠邊站,同時看到國內政治形勢變化,想要有一番作為的干部,寫到了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農民——尤其是那些不甘貧窮,不怕吃苦,也不怕困難,想要贏得生活幸福和生命尊嚴的年輕人……路遙以傳統現實主義的筆法,描繪出了改革開放后國人生活和觀念的種種變化。其中,最感人的還是以孫少安、孫少平兩兄弟為代表的中國農村青年的思變精神。
主人公之一的孫少安在承受著生活艱苦的同時,努力尋求變革,尋找生活更為寬廣的出路。從13歲起,為了弟弟妹妹能夠有學上,為了父輩們能夠過上好一點的生活,他放棄上學,開始拼命干活。然而,當時的社會條件畢竟有限,他只能通過努力才能幫父親勉強支撐著當時面臨崩潰的家庭。改革開放之后,他的壯志雄心終于有了用武之地。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從拉磚的運輸工,干成了開磚窯的磚廠“廠長”。成功后他不忘本,為村民翻新學校,帶領村民走向致富大道。他一直想著如何改變自己的命運,也改變農村的落后閉塞的狀態。
與之相似的,另一個主人公孫少平在高中畢業后歷經曲折成為一名煤礦工人。雖說孫少平掙上了令農村人羨慕的工資,可是他在煤礦上,白天下井干活不偷懶,晚上回宿舍后還堅持看書、讀報。在這樣一個對于求知有著孜孜不倦熱情的青年形象里,既有路遙自己的影子,也有同時代無數青年人的影子。他們不甘平庸,不滿足于既有的生活,想要把失去的時間補回來,竭盡所能地用知識充實自己的頭腦。繁勞工作之余,仍堅持不斷地“充電”,關心時事,爭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對于當時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農村,孫少平這個人物形象依然代表著精神的強者。
無論是孫少安、孫少平兄弟,還是田潤葉、李向前夫婦,甚至金波、郝紅梅,都是個頂個的拼搏者。他們在自己的時代生存拼搏著,不同程度地對社會有著自覺的責任心,有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信念。他們的生命里,似乎蘊藏著無限的勁頭,永不言敗,不愿平庸地度過一生。創造這些經典人物的作者路遙本人,也是一位極富道德感與歷史追求的作家。這就是生活在一個偉大時代,而不愿辜負時代的一群奮進者的精神樣態。
如果問,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這部作品的魅力到底在哪里?筆者認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路遙筆下的這一群人,雖然是以陜北眾多人物為原型,卻寫出了一個時代的人的精神特征;而在當下,這些形象飽滿、情感豐沛的人物形象仍然能夠深深地打動讀者,為讀者繼續傳遞著精神養分。
我們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的話來反觀路遙:他的創作的確是“人民的文藝”,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新的時代,呼喚新一代歷史的“劇中人”和歷史的“劇作者”。(作者:宋寧剛 西安財經學院教師;王剛 陜西文學院簽約作家)
《光明日報》( 2017年12月01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