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69年出生的王磊,其父在洛陽歌舞劇院工作,是國家一級作曲,母親是豫劇表演藝術家馬金鳳的親傳弟子,從小就耳濡目染經受著藝術氛圍的熏陶。
不久前,有一條急劇升溫的消息在影視界熱傳:美國時間2017年3月11日,由北京和平共展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影片《油菜花兒開》,斬獲了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市舉行的第34屆邁阿密國際電影節暨華語電影峰會新燈塔獎的“最佳新人”、“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制片人”三項大獎!
緊接著,在第50屆休斯敦國際電影節上再傳佳音:當地時間4月29日晚,該片又摘取了“最佳故事片雷米白金獎”,成為一支點亮休斯敦國際電影節的“中國火把”。
邁入新世紀以來,在四代中國電影人的共同努力下,作品的藝術含金量不斷提升,一批年輕的導演、編劇和演員迅速成長,并頻頻向國際電影節發起沖擊。這次,讓中國油菜花在國際電影節上恣意盛開的,正是這樣一個實力超凡、銳意進取的影視團隊。
然而,影迷們在讀到這條消息之后,還發現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秘密”——“最佳新人”、“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制片人”三項大獎的得主,竟然都與河南這塊黃土地血脈相連:為最佳新人獎得主李嘉明配音的幕后功臣王磊,根植名揚天下的古都洛陽;最佳男配角得主李君峰,家在豫北重鎮鶴壁;最佳制片人李群杰(兼編?。?,與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吳廣同為太康人氏。俗話說“三個女人一臺戲”,今天是不是可以說“兩個半男人”也是一臺戲呢?而且是“兩個半河南男人”共同點燃了海內外觀眾眼球的大戲!
平心而論,任何一件作品,絕不可能僅靠某幾個人的作用就能獲得成功,必須靠整個團隊的凝聚力和通力配合。但是,身兼編劇和制片人兩職的李群杰,可謂貢獻尤為突出。是二十多年的記者生涯給了他厚積薄發的資本和創作沖動,而前不久出版的新作《家在河南》一書中,數十位當代鄉親的感人事跡,更見證了他熱愛故土并理直氣壯以河南人為榮的赤子情懷。
或許會有人問:國產電影既然都是同聲攝錄,為何男一號還要另外配音?殊不知這正是導演邢樹民和“男一號李國棟”自己安排的奪金亮點!劇本中的主角乃血氣方剛的河南漢子,采用棱角分明的河南話自然更能強化現場氣氛,也更能凸顯其亦剛亦柔的鮮明個性。為此,聲音純凈洪亮、方言標準地道的王磊,就需要將李嘉明變成一個不折不扣的“河南老鄉”。得益于錄音師們的精心合成,這部不留任何痕跡的配音杰作,才得以瞞天過海并且令諸多影迷大吃一驚——李嘉明的河南話咋說的恁好咧!
為解開這一謎團,我們不妨了解一下這位只算“半個河南人”的幕后配音演員王磊的履歷:
1969年出生的王磊,其父在洛陽歌舞劇院工作,是國家一級作曲,母親是豫劇表演藝術家馬金鳳的親傳弟子,從小就耳濡目染經受著藝術氛圍的熏陶。早在他還只四五歲時,曾跟隨父親學琴三年之久的程琳,平時就像姐姐一樣照顧他,聽著程琳姐姐琴聲,小王磊的節奏感似乎是與生俱來。上學之后,父母對工作的忘情投入,無形中逼迫他不得不早早地自立,因為放學回來常常沒有現成飯吃,只能自己動手“解決”。高中畢業后他選擇了河南大學藝術系,畢業分配到河南省話劇院工作,像父母一樣投身到了藝術表演行業,并且以頑強的進取心到首都北京發展自己的事業。不到十年,他就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遷徙、家庭和事業“三級跳”,并得到著名表演藝術家張荺英和瞿弦和老師的賞識和悉心栽培。
早在1997年,王磊已開始嶄露頭角,由他主演的廣播劇《山野的風》榮獲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 第六屆“入選作品獎”;接著,1998年配音主演的《遺產》又榮獲第十九屆全國電視劇《飛天獎》譯制片獎;2002年配音主演的《珍珠港》再獲第8屆《華表獎》外國影片優秀譯制片獎和第22屆《金雞獎》最佳外國影片譯制獎。目前,他正在緊鑼密鼓以配音導演的身份錄制由劉愷威、王鷗主演的65集電視連續劇《莽荒紀》,不久之后,這部讓廣大觀眾翹首以待的大型古裝仙俠劇,必將以耳目一新的演技開創國內首映收視率的新高。
截至目前,他參與配音和導演的影視作品已達數十部,僅各類電視連續劇就超過了200集,其中的譯制電影配音代表作,有《珍珠港》中的男主角丹尼,《指環王》三部曲中的精靈王子萊戈拉斯和皮平,《加勒比海盜Ⅰ、Ⅱ、Ⅲ》中的威爾?特納,《特洛伊》中的帕里斯,《海上鋼琴師》中的海上鋼琴師1900,《饑餓游戲》中的皮塔?麥拉克,《諾丁山》中的休格蘭特等。工作中,他以父母的敬業精神為榜樣,精益求精廢寢忘食,不達完美誓不休,傳神地塑造出《李小龍傳奇》中的李小龍,《梅林傳奇》里的梅林,《情迷彼得堡》中的王子亞歷山大,《神探夏洛克》中的華生等眾多血肉豐滿的角色。
黃河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象征,它養育了東方文明和無數為之獻身的優秀兒女,在被稱作文化搖籃的中原地區,文才武略燦若星辰,仁人志士叢生輩出:農民領袖陳勝、吳廣,筆墨豪杰賈誼、韓愈,東漢張衡知天地運行,唐僧玄奘為佛教獻身。從宋將岳飛御敵保國到吉鴻昌、楊靖宇抗日捐軀,五千年黃河大浪淘篩出多少民族英雄!與這些千古流芳的名人相比,電影《油菜花兒開》里的“兩個半”河南人,或許很有些“微不足道”,但他們敢于挑戰自我的拼搏精神,正是中華民族得以傲立于世界之林的自信和底氣!(冷慰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