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30 10:36:05 來源:映象網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今天是農歷臘月二十八,再有一天就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隨著時間指針在滴滴答答聲中不斷向前,“年味”也已經越來越濃。大街小巷紅紅的燈籠、中國結,以及超市里熙熙攘攘購買“年貨”的人們,都讓“年”的氣息撲鼻而來。就在臘月二十八這一天,無論是發面還是做饃,各家各戶也都開始準備主食過年。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春節是中國人最看重、最具儀式感的節日,是集祈福辟邪、親朋團圓、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經國務院批準,春節民俗還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應地,臘月二十八的習俗也多種多樣。比如,在河南就有“二十八,蒸饃炸疙瘩”之說,在河北人們則是“蒸棗花”預備除夕祭禮祖宗作供品。過節的習俗異趣紛呈,組成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春節文化。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民俗文化也在不斷地演變。比如“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很多人們就將蒸饃變為了“買饃”。最令人觸動的是,回家路上“摩托大軍”幾乎“遍尋而不見”,代之以飛馳的高鐵或自駕小轎車。以往摩肩接踵的“趕集”,也被“搬”上了互聯網。當然,盡管載體在變化,但“年味”自始至終沒有改變。那團圓的味道,那幸福的氣息,讓“年味”更香醇。
傳承春節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比如,“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其中“貼花花”就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貼花花”即貼年畫、貼春聯和貼窗花,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借助“貼花花”,人們表達著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美好未來的祝愿。
不管是“打糕蒸饃”還是“貼花花”,其間都蘊含著中華兒女濃郁的家國情懷。“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回家過年,自來也都是游子們的最大心愿。一組數據就顯示,有關部門預測2022年春運全國鐵路預計發送旅客2.8億人次。就在現在,也已經有很多人們回到了心心念念的家里,也有一些人們已經踏上了回家的旅程。春節習俗中蘊含的家國情懷,既是文化積淀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也是文化認同的深層心理元素。
復興路猶長,奮斗正當時。此時此刻,依然有很多人們仍在勇毅堅守,無數追夢人還在奮斗奉獻。因為疫情等原因,一些人們更是選擇了就地過年。“神州萬里同懷抱,共祝愿祖國好”。無論身在哪里,“有情便是年”;不管時代如何變化,“年味”也從來都沒有走遠,就在你我身邊,在那一項項民俗文化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扮靚美美中國年,也激勵著14億多中華兒女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在新征程上創造新成績。(雨泉)
春節遇上冬奧,傳統民俗與冬季運動激情互動,民間運動與奧運賽事歡樂交融。糖葫蘆,燈籠,剪紙,貼窗花等一系列新春的記憶,通過腦洞大開的轉接接力呈現。專業運動員冰上追逐,雪上飛馳,在歡樂的盛會展現高水準的比賽。花滑起舞空竹聲聲,
為進一步強化公安隊伍建設,貫徹落實愛警暖警、從優待警政策,切實讓一線民警、輔警感受到局黨委的關心關懷和公安大家庭的溫暖,在2022年新春佳節即將來臨之際,新縣公安局組織開展春節前夕走訪慰問活動。
近日,駐馬店開發區金河辦事處班子成員在社區兩委干部的陪同下,積極開展春節前走訪慰問活動,帶著新春的祝福為他們送去節日的問候和生活必需品。
1月29日晚,河南省疾控中心發布重要提醒:目前,境外疫情持續蔓延,國內多地報告本土病例,疫情形勢嚴峻復雜。
“110千伏銀洼變電站巡視完畢,未發現故障隱患。”1月29日,國網汝南縣供電公司工作人員正在巡視銀洼變電站,檢查設備健康狀況。
婚姻不是買賣,春節7天安排6場相親,心情可以理解,但確實有些操之過急了。
虎年春節在即,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29日發布信息和數據表明,由于雄厚的糧食“家底”和強大的加工調度能力,全國糧食市場穩定,從京津冀到個別遭受災情疫情的地區,老百姓過節“米面油、不用愁”。
在現代天文學中,已經可以根據月亮和太陽的高精度位置模型準確算出一整個月相的變化周期約為29.53天,這一周期被定義為“朔望月”。取整計數,農歷月按大小分為30天和29天。如果臘月正巧碰上農歷小月,就沒有“大年三十”。
目前,我國本土疫情呈現局部零星點狀散發,但總體疫情保持平穩。國際上疫情持續高位流行,國內人員跨地區流動和聚集性活動增加,我國仍面臨較大的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壓力。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通知,1月31日(星期一,除夕)至2月6日(星期日,初六)放假調休,共7天。1月29日(星期六)、1月30日(星期日)上班。其中,國家法定節假日有三天,即2月1日到2月3日;另外四天是周末休息日或調休日,即1月31日、2月4日、2月5日、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