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7日15:59 來源:經濟日報
近日,外資機構購買中國債券的熱情持續高漲。12月2日,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發布的11月債券托管量(按投資者)數據顯示,境外機構投資者的債券托管量大幅增長,11月境外機構債券托管面額為27663.36億元,同比上漲47.88%,相較上年末上漲47.38%。至此,境外機構投資者已經連續24個月增持中國債券。
債券通近期成交量也創下新高。債券通是指境內外投資者通過香港與內地債券市場基礎設施機構連接,買賣香港與內地債券市場交易流通債券的機制安排,包括“北向通”及“南向通”。2017年7月,“北向通”開通。
債券通公司近期發布的債券通運行報告顯示,11月,債券通交易活躍,共計成交5895筆,總成交4850億元,創單月總成交歷史新高。截至11月底,債券通入市的境外機構投資者數量達2307家,當月新增投資者68家,全球排名前100的資產管理公司中已有75家完成備案入市。目前,債券通服務范圍已經擴展至34個國家和地區。
外資機構連續增持中國債券,顯示出國際投資者對于中國經濟長期健康發展的信心。當前,我國債券市場是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債券品種豐富,交易工具序列齊全,已經具備相當的市場深度與廣度。截至2020年10月末,中國債券市場余額已達114.6萬億元人民幣,為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共有877家境外機構投資者進入我國債券市場,持債總量為2.98萬億元,占我國債券市場總存管量的2.6%。我國債券凈融資規模占社會融資總規模的比重,已由5年前的24.1%躍升至36.2%。債券交易更加活躍,年換手率由5年前的2.03倍上升至2.6倍。
在持續吸引外資機構“走進來”的同時,我國債券市場雙向開放有望迎來另一里程碑式的事件。經濟日報記者獲悉,人民銀行正與香港貨幣當局一道,會同各方研究探討“南向通”的框架性方案。
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國際團隊負責人常征表示,在“北向通”成功運行的基礎上,推動“南向通”落地將有多重重要意義。
自2017年“債券通”開放以來,境外機構投資中國債券持債規模年均增速達40%。2017年7月至2020年10月,“債券通”累計成交量為7.66萬億元,占同時期境外機構交易量的44.7%。業內人士認為,當前推進“南向通”開通的時機已經成熟。
業內人士認為,“南向通”開通后,將為內地投資者“走出去”創造良好的環境。當前,內地投資者對海外資產的配置需求客觀存在,但其投資渠道有限。目前內地機構投資者的境內資金可通過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和RQDII(人民幣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計劃下的基金投資香港的債券市場,但不能自主選擇債券品種、類別,以及買入賣出的時點。而“南向通”將允許投資者自主選擇多種具體的交易結算安排,構建便捷、可控的“走出去”通道。
常征認為,“南向通”將為內地投資者提供又一個資產全球化配置的途徑,一方面有助于內地投資者利用香港市場在全球范圍內管理和對沖信用風險;另一方面,開通“南向通”將進一步提升內地債券市場結算登記、信用評級、信息披露等相關制度的國際化,也有助于促進其他中介機構,如咨詢機構、法律機構等的國際化布局,使業務范圍進一步和國際接軌,增強其滿足日益國際化、多樣化、系統化、高層次的服務需求能力。
從中長期來看,常征表示,債券市場進一步開放,有助于增加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產品供給,豐富海外市場投資渠道,擴大離岸人民幣市場規模,這些因素均對人民幣國際化有重要推動作用。債券市場的開放將推動相關基礎設施機構各項準備工作落實,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和人民幣跨境業務政策框架也將不斷優化。這均有助于增加人民幣跨境使用場景,加大跨境資本流動,進一步拓展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的廣度和深度。(記者 陳果靜)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隨著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各項舉措加快落實,近期外資持股在A股中占比明顯上升等變化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做好風險防控的前提和基礎之一,是不斷提升監管能力,使之與金融開放的程度相匹配。
9月25日,經國務院批準,中國證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期貨投資管理辦法》(以下簡稱《QFII、RQFII辦法》),中國證監會同步發布配套規則《關于實施〈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期貨投資管理辦法〉有關問題的規定》。
隨著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金融市場開放政策加碼,外資加倉中國債券的熱情持續高漲。人民銀行近日發布的《2020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末,中國債券市場存量規模達99萬億元,其中境外主體持債規模2.3萬億元,同比增長26.7%。
中國人民銀行相關負責人昨天(28日)在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表示,金融業對外開放是中國對外開放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繼續堅持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的原則,主動有序擴大金融業高水平開放。
大幅放寬外資金融機構準入,穩步推進金融市場開放,取消企業征信評級、信用評級、支付清算等領域的準入限制……近年來,我國金融業堅定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一系列擴大金融業開放措施的落地,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今年以來,面對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較大沖擊,穩健的貨幣政策持續發力,傳導效率進一步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明顯增強,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支撐。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認為,外資連續增持中國債券,說明中國債券市場對外吸引力上升。目前,債券通參與機構數量和日均交易量屢創新高,成為國際投資者加速進入中國資本市場的“助推器”。
股市連續上漲,牛市討論熱烈,推動A股健康繁榮成為共識。這需要市場各方常懷尊重市場、管理風險的敬畏之心,更要秉持理性投資、長期投資的專業精神,深深珍惜之、殷殷呵護之。我們期待,資本市場不失時機深化改革更加健康,資管機構因勢而動提質增效更加優秀,投資者敬畏市場敬畏風險更有收獲。
截至2020年6月底,通過債券通入市的境外機構超過550家,賬戶數量達2012個,覆蓋全球33個國家和地區;3年累計成交量超過6萬億元人民幣,單日最高成交369億元人民幣。債券通助力中國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和摩根大通旗艦全球新興市場政府債券指數系列,對中國債市的對外開放起到了推動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沒有改變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進一步推動金融對外開放既是我國金融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持續深化的金融改革開放已經逐步建立起外資機構、境外資金“愿意來”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