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6日13:58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2018年6月29日中午,李夏(中)與同事一起在長安鎮大源村核災。汪夏寅 攝
“黨中央決定,追授李夏同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這是對李夏的認可,也為大家樹立了學習的榜樣。”12月4日,面對前來參觀學習李夏先進事跡的黨員干部,安徽省績溪縣博物館館長余寧莉介紹道。在博物館內設立李夏先進事跡展覽館以來,已有5萬余人次前來參觀。
李夏生前是績溪縣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縣監委派出荊州鄉監察專員,2019年8月10日犧牲在抗擊臺風“利奇馬”的第一線。2020年12月3日,黨中央決定追授李夏同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初心不因來路迢遙而改變,使命不因風雨坎坷而淡忘。”這是李夏的微信簽名,也是他短暫但絢爛青春的寫照。
甘于在最艱苦的鄉鎮奮斗青春
展館中,一張李夏挽著褲腿坐在群眾家門口的照片讓人印象深刻。照片中,李夏赤著腳,褲腿高高挽起,一邊脫下的鞋上還沾著不少泥漬。
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泥腿子”卻是個地地道道的“城里娃”。“他從小穿個塑料涼鞋都怕沙子硌腳,沒想到現在能光著腳下村。我為兒子感到驕傲!”李夏犧牲后,母親摩挲著這張照片泣不成聲。
出生在黃山市,在北京上大學,畢業后在銅陵市地震局工作,年輕的李夏生活軌跡從沒離開過城市。可2011年,25歲的李夏卻作出了一個讓許多人驚訝的決定:到農村去,到基層去!
“我想好了,我覺得跟群眾打交道最舒服,干事有勁。”就這樣,通過公務員招考,李夏來到績溪縣長安鎮工作。
巍巍徽嶺,五里不同音。初到長安鎮工作的李夏首先遭遇了“語言困境”,他就用最笨的方法,先找當地能說點普通話的年輕人交流,再同中年人聊天,一個詞一個詞、一句話一句話學。雖然鬧了不少笑話,但三四個月下來,當地老人的土話,他也能聽懂了。
在基層工作,和老百姓的心貼得越近,工作開展起來就越順暢。李夏很快成為行家里手,從城鄉建設、社會保障到防洪防汛、檔案管理,他承擔的各項任務都完成得非常出色。2013年至2015年年度考核,他連續被評為優秀等次,被縣委、縣政府記三等功。
在同事的記憶中,除了幾件運動服外,李夏最常穿的是一件粗布迷彩服。
“迷彩服耐臟耐磨,穿著方便,在鄉鎮工作很需要。”荊州鄉黨委副書記汪龍山回憶,有些年輕干部覺得迷彩服不怎么好看,不太喜歡穿,李夏卻毫不在意,經常穿在身上走訪群眾。“老百姓看到這件衣服,就覺得親切。”
李夏遺物中有一大一小兩個包裹。平時住在鄉鎮,周末才有機會回家的李夏,每次回去都提著這兩個包裹。
“每次回家,他總是帶兩個包,一個背包里裝衣服和生活用品,一個公文包里裝著工作資料。”李夏妻子宛云萍說,李夏經常利用周末在家的時間加班,如果接到緊急電話,常常拎起包就出發了。
把鄉親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
“蘭香阿姨,李書記被追授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了。”看到村第一書記包文琪發來的微信,績溪縣長安鎮高楊村村民馮蘭香又忍不住紅了眼眶。
馮蘭香的弟弟智力殘疾,行為有些怪異,很多人不敢和他來往,只能姐弟倆相依為命。
“這么多年,別人看到我弟弟這個樣子,都躲得遠遠的,李夏每次來卻總跟他念叨幾句話,還幫我扶他。”馮蘭香說,“就是親兄弟,做到他這樣也不易。”
和馮蘭香結對成了“親戚”后,李夏總是有事沒事就往她家跑。家里房子需要加固,李夏幫忙張羅;姐弟倆去縣里辦事,李夏跟著忙前忙后……至今,馮蘭香手機里仍然存著李夏的號碼。
高楊村有24戶貧困戶,李夏一個人就聯系幫扶了6戶。根據每戶情況的不同,他因戶施策,精準制定幫扶方案。
貧困戶汪少美腿腳有疾,行動不便。李夏鼓勵她開起了小賣部,還幫她申請了1200元的到戶產業項目補助資金。來小賣部的人漸漸多了,汪少美不僅收入增加了,笑容也比往日多了。
年近七旬的老人汪根托,家中三人殘疾,生活非常困難。在李夏的幫助下,汪根托和女兒申請了低保,還養了一頭母牛,每年增加了3500元到5000元的收入。
把鄉親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李夏用最樸素的行動踐行著最樸素的道理。
在李夏對口聯系高楊村之前,當地不少村民就已經開始種植高山貢菊。但由于缺少技術、規模不足等原因,產量不高、收益不好。
“之前不懂技術,一遇到病蟲害就大劑量多種類打藥,花費多不說,效果還不好。李書記請來的技術專家給我們指導后,打藥只花過去一半的錢,效果卻好多了。”貢菊種植大戶胡中武說,現在高楊村貢菊種植面積已由380多畝擴大到1400多畝,畝均增收近2000元。
貢菊種植技術掌握了,交通不便又成了影響大家致富的難題。李夏多方聯系,一條800米長、5米寬的砂石路迅速修好,方便了村民們的生產生活。
“有了這條路,村民們進出村莊、買賣貢菊更方便了,收入也水漲船高。”接替李夏包村幫扶的包文琪說,他們要繼續沿著李夏鋪就的路走下去,帶著群眾奔向更好的生活。
鐵面執紀維護群眾利益
得知李夏被追授榮譽稱號的消息時,現任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程欣正在走訪群眾的路上。“李夏是基層紀檢監察干部的榜樣,我們要像他一樣敢于動真碰硬,鐵面執紀維護群眾利益,我想這也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堅持按原則辦事、敢黑著臉較真,這是當地干部群眾對李夏的共同印象。到長安鎮工作不久,有群眾舉報坦頭村村委會委員汪萍違規享受危房改造補貼。李夏和汪萍因工作關系平時十分熟悉,面對“老熟人”,他沒有絲毫畏難情緒,一絲不茍查清了問題。
原來,汪萍在2014年7月擔任村委會委員之前提交了危房改造補助申請,并于2014年9月重建房屋。但在2015年補貼發放時,汪萍經換屆已擔任村委會委員,還購置了一輛小汽車,已經不符合享受危房改造補貼的條件。
“一是一、二是二”,李夏覺得,原則底線一定要堅守,不能因私廢公。他先后多次找汪萍談話談心,一步步解開了她的心結,使她從最開始的不理解、不服氣逐漸轉變為知錯認錯,主動退繳了違規領取的補貼款。
紀檢監察工作干的是“得罪人”的活,決不能做“老好人”。2017年,收到長安鎮鎮頭村黨總支書記陳承兵在2014年村“兩委”換屆中存在問題的反映,面對事發時間較長、知情人心存顧慮等情況,李夏迎難而上,多方取證,終于查清事實,依規依紀給予陳承兵黨紀處分并免除職務。恰逢新一輪村“兩委”換屆前夕,這一案例在全縣通報,形成了有力震懾。
擔任長安鎮紀委副書記、監察室主任期間,李夏主辦或參與辦理問題線索75條,立案審查26起,處分26人。到荊州鄉任職僅半年多,就辦結6起案件。
眼里容不得沙子的李夏,對自己要求也十分嚴格。李夏犧牲后,家人來收拾遺物。幾件洗得泛白的衣服、從原單位帶來的水壺臉盆、幾盒沒有吃完的胃藥,幾乎是他留下的所有生活資料。
“想一想,對‘大誘惑’有沒有動過心,對‘小意思’有沒有沾過邊,對‘微腐敗’有沒有黑過臉。”李夏的工作筆記上,一筆一劃地記錄了他的心跡。(本報記者 毛翔)
聽聽專業救援人員怎么說。
“初心不因來路迢遙而改變,使命不因風雨坎坷而淡忘。李夏同志生前是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縣監委派出荊州鄉監察專員。
中宣部追授李夏“時代楷模”稱號
今年8月中旬,第9號臺風“利奇馬”襲擊了安徽宣城績溪縣,在抗擊臺風中,績溪縣荊州鄉紀委書記李夏不幸遇難,生命永遠定格在了33歲的夏天。李夏把查看的情況及時反饋給其他人,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并決定立即返回村里商量對策。
險情中,績溪縣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監察專員李夏深入村組開展搶險救援工作,途中突遇山體塌方,因公殉職。10日下午3時35分左右,得知位于荊州鄉下胡家村的鄉敬老院等地發生險情后,李夏與王全勝、下胡家村黨支部書記胡向明一起趕赴敬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