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1日15: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河南內鄉推出“5+”扶貧模式3年多以來,以金融杠桿連接政府、企業、銀行、合作社和貧困戶五方,實現了互利共贏,也為貧困戶帶來穩定的收益。
貧困戶投入本金和貸款到合作社,轉化為優質固定資產后租給企業,實現保值增值并領取分紅。有了穩定的收入預期,銀行更愿放貸,為脫貧注入了活水,貧困戶干事創業的信心更強了。
“七山一水二分田”,位于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河南省內鄉縣,2014年時有建檔立卡貧困戶近1.6萬戶、4.4萬余人,經濟基礎差、貧困程度深、致貧原因復雜多樣。
缺勞力、缺資金、缺項目、缺技術、缺管理、缺市場,“六缺”因素困擾全縣七成以上貧困戶。致貧因素可能不同,卻造成了同樣的困局:部分貧困戶拿到錢不會用,不能有效發揮資金的效益;銀行有心扶貧,卻因為貧困戶無項目、無抵押、無穩定收入預期,不敢放貸;政府出臺了政策,卻找不到匯聚力量的抓手,扶貧吃力。
怎樣才能發揮資金效益,讓政策真正惠及貧困戶?2016年,內鄉縣“5+”扶貧模式啟動,以金融為杠桿匯聚各方合力,實現了政府、企業、銀行、合作社和貧困戶的五方共贏,為貧困戶帶來穩穩的收益。
風險小收益穩,利于償還本金
年近古稀的余關鎮黃楝村貧困戶王岑生,患有腰椎間盤突出,干不了重活。老伴去世后,獨自生活的他,一度只能依靠養老保險和糧食補貼維持開銷,“看病吃藥壓力很大!”
但如今的他,每季度可以固定領取“聚愛農牧專業合作社”800元的分紅。當“送”錢上門的干部第一次把錢交到他手上時,王岑生連連感謝。扶貧干部卻說:“您老不用謝我們,這錢是您應得的收益,而且可以連續領10年!”
沒有流轉土地,沒有參與經營,靠著入股聚愛合作社的5000元到戶增收資金,王岑生如何能連續10年拿到最低累計3.2萬元的凈收益呢?
“貧困戶將政府給的每戶5000元到戶增收資金投入聚愛合作社,并向銀行申請5萬元扶貧貸款。合作社利用貧困戶投入的本金和貸款,建設高標準圈舍,并租給國內養殖業龍頭企業——牧原集團使用10年。租金的一部分用于償還本息,其余部分向每戶每季度發放不少于800元的分紅。”內鄉縣縣長楊曙光對記者說,“政府+銀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內鄉“5+”扶貧模式運行3年多來,合作社利用租金結余和自身貸款,已經償還和置換了大部分貧困戶的貸款,今年將全部置換完,大大降低貧困戶的金融風險。
10年到期以后怎么辦?“剩余年份累計的收益足以償還合作社自身的貸款。到期后,企業還會以合理價格收購圈舍,貧困戶投入的5000元有保障。”聚愛農牧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國甫對記者說。
“這樣會不會過度依賴企業經營?如果遭遇市場風險,貧困戶本金怎么辦?”
“高標準圈舍是優質固定資產,歸合作社所有,比較容易流通、變現,來償還貧困戶的本金和銀行貸款,壓力不大。何況符合國家環保要求的圈舍地塊使用權也是稀缺資源,同樣具有保值作用。”面對記者的疑問,楊曙光自信滿滿。
據統計,3年多來,聚愛合作社已累計為內鄉4萬多名貧困戶分紅1.73億多元。
有了第一桶金,脫貧注入活水
記者見到和王岑生同村的貧困戶王廷會時,他剛拎了一袋水果回來,洗干凈擺上盤,招待客人。“有盼頭了!日子越過越好!”
“現在有了穩定的收入,不怕還不上貸款。”王廷會告訴記者,以前家里窮,貸款都擔心還不上利息。現在有政府的優惠貸款政策,還有一份穩定的分紅,自己更有底氣了,貸款、借錢種了9畝李子,每年純收入2萬元,生活大大改善。
“貧困戶也需要第一桶金。”楊曙光說,內鄉“5+”扶貧模式讓很多貧困戶有了持續穩定的收入預期,這對他們是巨大的激勵。很多人因此有了信心和動力,敢于干事創業了。
“5+”扶貧模式也給了銀行動力和信心。
“合作社有資產做抵押,貧困戶有穩定的收入預期,我們放貸的風險小了很多。”內鄉農商行董事長汪玉平告訴記者,合作社用圈舍做抵押,市場價值高,還有政府和龍頭企業做擔保,銀行敢于放貸,支持其發展。而合作社發展得好,除了給貧困戶保底分紅外,還帶來額外收益,這也增強了銀行向有干事創業想法的貧困戶放貸的信心。“幾千元的穩定收益,就能撬動幾萬元甚至十幾萬元的金融杠桿,為貧困戶脫貧注入了活水,銀行也獲得了合理回報。”
模式復制推廣,提供更多可能
“在符合市場規律的前提下,政府引導貧困戶抱團,然后嵌入優勢產業鏈之中,依托企業的競爭優勢充分實現自身資源的價值。”楊曙光總結說,內鄉“5+”扶貧模式對龍頭企業發展也有促進作用,租賃資產經營,輕資產發展,有利于企業快速擴張。
“企業只需要出部分租金就可以長期穩定地管理、使用,大大節約了我們的資金成本。”租賃聚愛合作社圈舍的牧原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道,他們積極參與這一模式,不斷向全國其他貧困地區推廣,截至目前,已經在全國13個省份59個縣落地,帶動37萬人增收。
同時,內鄉縣政府還引導南陽金冠電氣集團作為龍頭企業,復制出了內鄉“5+”的光伏扶貧模式,實現了對貧困戶的全覆蓋。“內鄉‘5+’是一種資產收益扶貧模式,只要有好企業、好產業參與,就可以不斷復制、穩定增收。”楊曙光說。據了解,現在內鄉縣的貧困戶,每年可以領到養殖產業鏈的收益3200元和光伏發電產業鏈的收益3000元,再加上其他幫扶政策和自身收入,就有了一份厚實、穩定的保障。
“還是要在做優做強產業鏈上做文章。”談到下一步打算,楊曙光對記者說,除了安排有勞動能力和有意愿的貧困戶到養殖企業打工外,我們還將以合作社的名義進行更多合作。
近日,中國文明網發布2020年10月“中國好人榜”,其中寶豐縣王世杰入選此榜中的“助人為樂好人”。據統計,截至2019年年底,王世杰累計投入2.56億元,有效帶動39個貧困村、2100戶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廣東省江門市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養蜂場周邊群山環繞,生長著1.5萬畝生態林,植物種類豐富,蜜蜂一年四季都可以采蜜,產出的蜂蜜天然無污染,品質極佳。
在當地農商銀行“扶貧小額信貸+脫貧致富貸”的支持下,巴代里如今僅靠賣駝奶每月就能掙10萬元。截至11月底,新疆農村信用社已累計發放“脫貧致富貸”近7500萬元,惠及125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在廣西百色市凌云縣下甲鎮加西村,當地村民在采摘桑葉(2019年3月27日攝)。
(記者 尹賽楠)“祖祖輩輩灑滿汗水,我們終于種下希望。”蕩氣回腸的詞句里,流露出的,是熱情好客的彝家兒女對于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 “山窩窩”里的火普村如今舊貌換新顏。
2017年,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郝永紅在幫扶干部的幫助下,申請了5萬元小額貼息貸款,在家里老房子的基礎上,建起3個大棚,發展蘑菇產業。” 圖為左家灣村村民在郝永紅的大棚內務工,制作菌棒,一天有七八十元的收入。
(記者 梁木) 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是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目前,上蔡縣全縣建成貧困家庭重度殘疾人托養中心32個,實現26個鄉鎮全覆蓋,入住貧困家庭重度殘疾人606人,解放貧困家庭勞動力投入務工就業800多人,為貧困家庭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370個。
“來,嘗嘗我們種植的菊花,純天然無污染,可以直接吃。” 據介紹,這些菊花是狀元紅皇繡菊,花型大,結球狀,可鮮食,亦可蒸、煮、燒、拌,食用、泡茶、釀酒、入藥均可。
易地搬遷,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后續還要穩得住、能致富、生活好。喬建厚介紹說,盧氏縣支持易地搬遷后續產業發展,建成71個扶貧產業基地、8個光伏電站,在安置點周邊興辦60多家企業,帶動1.13萬人就地就近增收。
易地搬遷,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后續還要穩得住、能致富、生活好。喬建厚介紹說,盧氏縣支持易地搬遷后續產業發展,建成71個扶貧產業基地、8個光伏電站,在安置點周邊興辦60多家企業,帶動1.13萬人就地就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