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9日20:18 來源:央視網
天天學習“廁所問題不是小事情。”在地方工作時,習近平就對這件民生事非常關注。
上世紀80年代,習近平剛到河北正定時,有一段時間主抓改造“連茅圈”。他曾回憶:當年,正定比較貧窮落后。比如,農村“連茅圈”大量存在。
一份標題為《中共正定縣委一九八四年工作大綱》的文件展現了正定當時的決心:“積極改造連茅圈,努力使古城展新貌。”
“一個土坑兩塊磚,三尺土墻圍四邊”,廁所的其中一邊和豬圈連在一起,就是“連茅圈”,很不衛生,極容易導致傳染病。但村民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方式,一聽說要改造用了大半輩子的“連茅圈”,許多人笑了,覺得沒必要。
面對群眾的各種不理解,有人主張“一刀切”,快刀斬亂麻,到村民家里直接強制性地改造。時任正定縣委組織部長王玉廷在接受采訪時說:“但近平并沒有這么做……(他覺得)這個事要想辦好,首先是讓大家在思想觀念上接受才行。所以,應該先搞兩個試點,讓大家都能看到好的效果,然后再全面推開。”
正定縣先在吳興、塔元莊兩個村搞起了試點。
吳興村組織生產隊統一改廁,記工分,不給農民添負擔;為消除群眾顧慮,各生產隊安排專人淘糞,集中發酵后給莊稼施肥。
隔斷茅和圈,用磚砌糞池,上面加蓋子……“連茅圈”被改成相對“衛生”的旱廁。
“我們正定后來就是按照近平主張的這種方式,通過試點穩步推進,后來縣里各村‘連茅圈’改得都很好,反復也很小。”王玉廷回憶,“那些‘一刀切’改造的縣,后來都有很大反復,老百姓的意見也很大。”
習近平在正定主抓改造“連茅圈”時用的方法,也讓后來的農村廁改實踐深深受益。
2013年7月,習近平回到塔元莊村看望干部群眾,提到了他當年抓的“連茅圈”改造。塔元莊村黨支部書記尹計平說:“2000年,這里就完成了衛生廁所改建。現在的塔元莊村已經實現家家戶戶住進樓房,用上了抽水馬桶。”
2017年1月24日,吉林延邊光東村村民全得成在自家衛生間內使用洗衣機。
在習近平眼里,廁改是改善農村衛生條件、提高群眾生活質量的一項重要工作。他一直以來都十分關注。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后,他在地方考察時走進農戶家中拉家常、問生計,時常會問村民使用的是水廁還是旱廁,視察村容村貌時也會詳細了解廁改情況。
“廁所問題不是小事情,是城鄉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習近平要求:不但景區、城市要抓,農村也要抓,要把這項工作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具體工作來推進。
小康不小康,廁所算一樁。建設美麗宜居新農村,不僅在于入目處的青綠,也在于方寸間的清新,干凈整潔的廁所環境是應有之義。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聯播+12月7日,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29.04萬億元,進出口已連續6個月實現正增長。從戰“疫”主戰場武漢到三秦大地陜西,從國家糧食主產區之一松遼平原到澎湃著經濟活力的長三角……習近平總書記今年的考察足跡中,留下許多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殷殷囑托。
12月7日,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研究部署我省脫貧攻堅、雙擁工作、知識產權保護等。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
革命文化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與改革中創造的,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小紅船承載千鈞,播下了中國革命的火種,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的跨世紀航程。
習近平:我們都在同一艘船上。在今年多場多邊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密集闡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回應時代之問,給出中國方案。“我們都在同一艘船上”,風高浪急之時,人類唯有團結合作、同舟共濟,才能應對全球性風險挑戰,才能乘風破浪,行穩致遠,駛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天天學習福州繁華鬧市中,靜立著一座古樸的院落。這里是林覺民在《與妻書》中回憶到的“楊橋巷故居”,也是冰心在《我的故鄉》中用細膩筆觸描繪的令她魂牽夢繞的“父母之鄉”。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以“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揚憲法精神”為主題的第三個全國“憲法宣傳周”在各地同步展開。建立憲法宣誓制度,設立國家憲法日;國歌法、國旗法、國徽法等,以國家立法形式,落實了憲法規定的關于國家象征和標志的重要制度;
“學習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時代全民普法的頭等大事。”唐一軍表示,目前正值“七五”普法收官、“八五”普法規劃謀劃之際,司法部、全國普法辦將把習近平法治思想學習宣傳貫徹與普法緊密結合起來,推動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
重逾千鈞
全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12月3日至4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親切接見全體會議代表,代表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對全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向大家致以誠摯的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