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7日21:19 來源:觀察者網
[編譯/觀察者網 李煥宇 劉倩黎]如今,全球煉油廠正在像當年的鋼廠一樣向中國聚集。
彭博社11月23日的文章指出,全球煉油行業已經開始向以中國等亞洲地區轉移,而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加速這一進程。因為,率先復工復產的中國正在當下略顯蕭條的全球石油市場里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國際能源署早在去年就預測,中國可能在2021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煉油國。如今彭博社也認為,中國即將拿走被美國長期把持的煉油桂冠。
彭博社報道截圖
這里的超越并不單是因為中國的煉油能力正越來越強。實際上,由于需求不足,石油巨頭們不得不關停一些仍具有相當行業競爭力的歐美煉油廠。
以世界第三大石油巨頭荷蘭皇家殼牌公司為例。今年11月,他們關閉了位于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Convent煉油廠。
這是一座有著700名工人的大型煉油廠,可以將多種原油轉化為高附加值燃料。在它開始投產的1967年,中國的煉油產能還只有美國的35分之一。
但如今,殼牌公司沒法為這家工廠找到買家,蕭條的石油市場令殼牌不得不大幅削減煉油產能。
與此同時,大洋彼岸的中國民營化工巨頭浙江榮盛石化正啟動一批新的煉油項目,它有著高達120萬桶/日的原油加工能力,相當于一整個英國的產能。而在全中國,與它們規模相當的項目至少還有三個。
以上兩個場景不過是全球煉油行業在新冠肺炎疫情大背景下加速轉移的冰山一角。彭博社指出,全球能源體系正發生深刻變化。石油出口國向亞洲出售的原油越來越多,而向北美和歐洲的長期客戶出售的原油越來越少。一位行業公司的煉油主管坦言:“未來幾年,中國煉油產能將日增100萬桶甚至更多。一兩年后,中國可能會超過美國。”
位于浙江的大型石化項目基地 圖片來源:浙江自貿區
促成這一局面的主要是兩大石油衍生品——燃料和塑料。
彭博社稱,自世紀之交以來,中國的柴油和汽油消費快速增長。為滿足不斷上升的需求,中國把煉油產能提升了近兩倍。據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所預計,到2025年,中國的原油綜合加工能力將從目前的每天1,750萬桶升至2000萬桶,即10億噸。
隨著中國煉油企業不斷提升產能,中國正成為國際汽油、柴油和其它燃料市場里一支越來越強大的力量。
就連亞洲其它國家和地區的老廠也感受帶來了隨之而來的壓力。比如殼牌今年11月宣布,將把旗下新加坡煉油廠的產能減半。
中國(黑線)的煉油能力已經超過了歐洲(藍線),即將超過美國(紅線) 圖表來源:彭博社
對于塑料的需求同樣拉高了對石化生產原料進行加工的需求。行業咨詢公司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的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7年投產的煉油產能將有一半以上來自亞洲,其中70%至80%將主要用于塑料。
亞洲至今是仍石腦油、乙烯、丙烯和液化石油氣等塑料原料的凈進口地,這也讓具有多樣化生產能力和在原油品質上更不“挑食”的一體化煉油廠在該地區備受青睞。
除了中國,印度將在2025年把煉油產能將提高一半以上,達到800萬桶/日。產油大戶——中東地區同樣也在大舉投資、開設新廠,至少有兩個日產量超過100萬桶的項目將于明年投產。
相比之下,美國和歐洲的煉油廠則在艱難應對更深層次的經濟危機,一系列鼓勵推動生物燃料的法律更是令美國煉油商雪上加霜。長期來看,去化石燃料的能源消費結構使石油市場的需求前景黯淡。
行業研究人士海迪·格拉提(Hedi Grati)稱,大約三分之二的歐洲煉油商在燃料油生產上的銷售方面無法回本。歐洲仍需在五年內將其日處理能力再削減170萬桶。
彭博社認為,這與本世紀初中國在全球鋼鐵工業中日益占據主導地位的情況類似,當時中國建造了一批大型現代化鋼鐵廠。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國內需求,它們還使中國成為出口市場的一支生力軍,擠壓了歐洲、北美和亞洲其它地區成本較高的生產商,迫使老舊低效的工廠關閉。
不過,報道同時指出,盡管中國、印度和中東的煉油產能將會增加,但全球石油市場的需求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從新冠疫情造成的破壞中完全恢復過來。
國際能源署(IEA)稱,今年全球石油消費將前所未有地以每日880萬桶的速度下滑,降至平均每日9,130萬桶。IEA預計,到明年年底,這些減少的需求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二能恢復。由于2019年全球原油蒸餾能力約為每天1.02億桶,遠遠超過了8400萬桶精煉產品的需求,一些煉油廠甚至在疫情爆發前就已經準備關閉,此后疫情發爆發使得幾家美國煉油廠直接走到了破產的邊緣。
即使是中國,也面臨產能增加超過需求增長的問題。中石油(CNPC)公司表示,到2025年中國過剩的石油產品供應可能達到每日140萬桶。新的煉油廠在中國不斷建造,但中國的需求增長可能會在2025年見頂,隨著該國開始向碳中和的長期過渡,而逐漸放緩。
在全球已經擁有足夠煉油產能的環境下,如果在一個地方增加產能,就需要在另一個地方關閉某些設施,以維持平衡。數據資訊網IHS Markit的主管羅布 史密斯(Rob Smith)表示:“人們原本預期的長期、緩慢的市場調整,如今演變成急劇的沖擊。”
一位行業人士預測,至少在未來4-5年內,煉油行業都可能會處于這種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