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7日08:21 來源:揚子晚報
近日,一組特別的婚紗照引起很多人的關注。這對情侶都是支教老師,他們的婚紗照中沒有華麗的布景,只有鄉村教室簡單的白墻青瓦,沒有精致的妝容,兩人素面朝天的笑容卻格外俊朗美麗,被網友贊為“最美婚紗照”!11月21日,記者聯系到這對支教情侶,了解到他們在大山里支教的艱辛與不易。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冰晶
支教老師的“最美婚紗照”
拍婚紗照哪也不去
帶上孩子們就在學校里拍
11月17日,在云南昭通支教的侯長亮與女友雷宇丹拍攝的婚紗照火了。簡簡單單的一組照片,樸素而動人。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了解到,侯長亮與雷宇丹一起支教已經四年,在條件極其艱苦的大山里,一起站在三尺講臺前,給大山里的孩子們帶去通向未來的希望。
為什么會選擇拍攝這組婚紗照?“今年寒假,我和雷老師準備結婚了,開始我們也和所有新人一樣,找拍婚紗的公司,想去云南麗江、海南三亞拍,雷老師糾結了很久,最后她為了給我省錢,也為了讓婚紗照更有意義,就選擇在學校自己拍。”侯長亮說,拍攝前雷老師用心地做了很多準備,還買了紅紙,自己動手寫上大的喜字和有關支教的標語。
“當時也希望孩子們參與,就和一些教過的學生說了。結果拍攝當天,來了30多個學生,有的是現在教的,有的是已經去山下讀小學五六年級的,也有的是已經去鎮上讀初中的。星期六那天他們都來得很早,有些連早飯都沒有吃就過來配合我們。”侯長亮告訴記者,很多孩子都是自發來的,“我們本來準備了牛奶糖果給他們吃,后來因為來的學生很多,有點不夠。”侯長亮笑著說,孩子們很懂事,看到雷老師婚紗的裙擺比較長不好走路,就幫忙提裙子,有的孩子還去山上摘了鮮花給雷老師當捧花,有的用紙折了花,“大家都出鏡了,笑得很甜,真的很感謝這群可愛的孩子。”
孩子們用紙折了手捧花
侯長亮說,“這組照片,也是為鄉村教育代言。我們深知在偏遠地區,最缺乏的不是好心人捐助的物資,而是好的老師。就我們所在的學校,有80多個學生,一到四年級,只有三個外地支教老師和三個本地代課老師,我們需要一人兼顧多個角色,有時候真的忙不過來。所以我們也想借這組照片,傳達我們的呼吁,希望有更多的老師愿意走進大山。”
他倆的愛情
支教“牽線”:
“她很能吃苦”“他不斷肯定我”
2011年,侯長亮從湖南文理大學畢業后,先后去廣西河池、貴州畢節支教。2017年他結束在貴州的支教準備去云南昭通。“我通常都是在網上尋找教師資源緊缺的地區和學校,支教一段時間后,學校的師資力量改善了,學校不缺老師了,我就離開,去尋找下一個緊缺教師的地方。”
兩人因支教相識相戀
侯長亮說,自己會在QQ空間發布一些支教的文章,這些文章在網絡熱傳后被雷宇丹看到了。2015年,還在西安讀研究生的雷宇丹通過網絡聯系到侯長亮,表達想支教的意愿。但由于當時雷宇丹還在上學,沒辦法長期支教,只好作罷。“沒想到兩年后,在上海工作了一段時間的她又聯系到了我,告訴我她已經辭職了,現在能夠長期支教了。當時我剛好準備前往云南昭通,就約上她一起去,我知道支教條件極其艱苦,我也想看看她到底能不能適應。”沒想到這一去,兩個醉心于教育事業的人都留了下來,“當年剛到村里,因為山路崎嶇,沒辦法拖行李箱,我們就背著沉重的行李上山,她沒有抱怨過一句。”
隨后的日子里,朝夕相伴的兩人慢慢滋生了愛情。“她熱愛學習,對學生很有耐心、很溫暖、也很善良。”侯長亮笑著說。雷老師則在自己的文章里寫道:“問我為什么選擇他?因為我們相處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可以完全放松。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他總是在不斷地肯定我。他還全身心地為著鄉村教育,為著山里的孩子們……”
侯長亮背著80斤重的捐贈書籍艱難上山的照片曾感動無數網友
那些觸動人心的鏡頭
背80斤書上山
“其實她也和我一起背的”
老家湖南邵陽的侯長亮,小時候和父母兄弟一起住在一間不足7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爺爺奶奶去世得早,母親多病,父親不能外出打工,只能在村子里務農,家里非常拮據,連吃飽飯都是問題。為了補貼家用,侯長亮的大哥初中就輟學外出打工,吃了很多苦,寄工資回家供弟弟讀書。在這樣的成長經歷影響下,侯長亮深知窮人家孩子讀書的不易,知道偏遠山區的孩子需要老師去引導他們變得堅強自立。
也因此,盡管支教的山村條件艱苦,他始終堅持著。“這里晴天很少,一年有兩百多天大霧彌漫。冬天時間長,下雪多,但我們仍會冒著風雪去家訪。2018年1月8日,整個烏蒙山區大雪紛飛,山村堆上了厚厚的雪,那天整個網絡都在關注一個‘冰花男孩’。但其實,在我們支教的學校也是如此,學生冒著風雪走路一個多小時來上學,頭發都凍成了冰針。”
天氣好的時候,山路也不太好走。今年九月,侯長亮就因為背著80斤重的捐贈書籍艱難上山的視頻引來了很多人的關注,侯長亮笑著說,其實那時候是雷老師和自己一塊兒背的。“那會兒村里的山路還沒有修好,很多捐贈物資只能寄到山下,我們一起下山去取,通常下山要一個多小時,背著書本上山要三個多小時。”
山村條件艱苦,兩人一直堅持著
帶學生挖蒲公英采竹筍
讓他們了解勞動的價值
侯長亮告訴記者,幸運的是,比起小時候上學的艱辛,這些年,因為國家扶貧助學政策,山區里孩子的教育條件好了很多,現在大山里的孩子普遍都有學上了。這些年的支教經歷,也讓侯長亮對山村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落泥”里分享了支教故事、公益理念,也多次在文章中提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現在很多人一想到幫助山區孩子,最多的就是衣物捐助,但其實就我現在所處的山村環境來看,衣物捐助并不是最急需的,現在上學基本是免費的,在家庭勞動力正常的情況下,孩子的衣服和學習用品是不會缺的。”
侯長亮期待更多好老師加入支教隊伍
侯長亮告訴記者,有時候很多從外地寄來的衣物對當地學生并不實用,且學校偏遠,去拿捐贈的衣物也要耗費極大的人力物力,最后卻用不上。“我們教導學生們,實在困難時可以接受別人幫助,但不能依賴別人的幫助,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靠勞動獲得回報,這才是有尊嚴、有力量、有自信的人。”
侯長亮會利用課余時間帶著孩子們去山上摘旋覆花、挖蒲公英、采竹筍拿去賣掉。“我還記得有次吃飯的時候,一個學生拿著自己賣蒲公英賺來的三張紙幣攤在手掌里給我看時的那種驕傲與喜悅,我覺得作為老師,我更應該教會學生們這些。”
記者看到侯長亮與女友的婚紗照上,孩子們手里捧著的紅紙上寫著:走出大山,不但要走出物質的大山,更重要的是走出精神的大山。
據了解,視頻反映的情況屬實,涉事人系我校在云南南華縣思源實驗學校的支教志愿者,在該校擔任支教老師。思源實驗學校和南華縣教育部門正就此事進行調查。目前,該生的支教工作已被暫停。
資料圖片 ▲昭通市貧困群眾在昭陽區工業園區的東莞電子企業數據線生產車間工作。目前,東莞結對幫扶昭通6縣區到廣東就業的貧困勞動力27748人,轉移到其他地區就業的貧困勞動力165440人。
濟南與湘西的實踐證明,東西部扶貧協作,不是單向幫扶,而是雙向協作,走向互利共贏。據不完全統計,3年來,已累計有劉靜這樣的泉城義工400余名,從濟南飛到湘西,摸索走出一條“志愿服務參與精準扶貧”之路。
值此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際,央廣網特別推出系列報道《遠山的回響》,譜寫新時代的山鄉巨變,揭開獻禮建黨一百周年的序幕。如今,人們欣喜地發現:伴隨著貧困地區“舊貌換新顏”的,不但是基礎設施、鄉村面貌,還有最漂亮的鄉村校舍、朝氣蓬勃的師生,以及無數個“譚梓涵”充滿自信、猶在耳畔的朗朗讀書聲。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中華民族擺脫貧困的千年愿景即將夢圓。從“輸血”變“造血”,把“有限”變“無限”,天津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在增強內生動力和“造血”功能方面下足“繡花功”。
在河南,有一種投身脫貧、扶危濟困的攻堅力量在匯聚,有一種助力脫貧、無上光榮的價值信念在傳遞,有一種參與脫貧、人人可為的巨大激情在點燃,脫貧攻堅真正從扶貧部門的“獨角戲”轉變為社會各界的“大合唱”。團省委聯合14家省直單位實施“八方援”河南共青團助力脫貧攻堅行動,搭建起青年人才施展才華的舞臺;
72歲的周秀芳是寧波市鄞州區李惠利小學退休教師。” 從大學生那里周秀芳得知貴州那邊還需要支教老師,與貴州那邊通過電話后,周秀芳中斷了旅游,返回寧波。學校最缺的就是老師,周秀芳還發動寧波的退休教師、教過書的企業家以及大學生來這里支教。
72歲的周秀芳是寧波市鄞州區李惠利小學退休教師。學校最缺的就是老師,周秀芳還發動寧波的退休教師、教過書的企業家以及大學生來這里支教。如今,周秀芳已經72歲了,她說自己最大的收獲是“欣慰”:為眾人的支持欣慰,也為愛心的傳遞欣慰,她要繼續把“愛心搬運工”做下去。
9月25日至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踐行胡楊精神和兵團精神,激勵各級干部在新時代扎根邊疆、奉獻邊疆。遠在5000多公里外的浙江永嘉人戴豪杰,主動放棄了在福建順昌縣鄭坊鎮政府干部的工作崗位,來到新疆皮山、葉城鄉村學校支教。
新華社北京9月12日電 題:燃起奮發的斗志——致敬2020年“最美教師”(下)11年來,張杰、王秀秀的足跡覆蓋周邊40多個村,家訪累計行程數萬里,只為不讓一個學生掉隊。剛剛從教時,從大城市畢業到農村任教的王菲,曾因鄉村學校缺少優質資源而一籌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