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6日20:28 來源:江海明珠網
時隔多年,江蘇南通江面再現江豚戲水。歡悅的戲水畫面、激動的分享瞬間、熱烈的網友討論……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在長江邊已然舒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政策智慧已然證實、守得“一江碧水”永葆生機已成共識。
“一江碧水”照見人民至上。一條覆蓋沿江11省市的長江經濟帶舞動出區域發展新樣板。從精準退捕的扎實推進到南水北調的科學統籌,從安瀾長江的建設部署到長江文化的保護傳承……看得見的環境提升、看得到的鳥飛魚躍。滄桑巨變的是百姓生活越來越美好、守住的是中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提振的是百姓與黨和政府共護“一江碧水”的信心與決心。
“一江碧水”涌起眾志成城。共同的愿景激發一致的行動。兩年時光,江蘇揚州推進長江沿岸生態修復,成片造林5297.5畝;江西九江重拳打擊非法盜采,長江砂石資源得以保護;在安徽銅陵義安區,傾聽馬明鎖的長江“甲子人生”,體會《長江十年禁漁計劃》的時代意義……從百姓到政府,從江里江面到江岸,“幸福是大家一起奮斗出來的”得到生動證明。5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沿江省市推進生態環境整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上下一條心的攜手奮斗、一茬接著一茬干的努力,終換來今日的“江豚戲水”再現、“候鳥小鎮”驚艷、“生態岸線”芳容盡顯。
“一江碧水”流向開放新高地。滾滾長江,滔滔東流。一頭牽著百姓的衣食住行、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前景。用巴山蜀水的俊美描述“在發展中保護”的“繡花”功夫、用江南水鄉的豐韻講述“在保護中發展”的和諧相融。濱江岸邊,南京浦口開發區正聚力打造著集成電路集聚區;長江四川段,“2+2”模式讓黃金水道建設“質速齊升”;上海自貿區,巨輪滿載貨物駛向全球各地……水清岸綠的長江經濟帶,正以自信的姿態,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尋準腳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的融合,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發出優美且嘹亮的高質量發展之歌。
天高才能任鳥飛,江清方能憑魚躍。綠水青山報到、江豚戲水報喜。“一江碧水”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人民更加美好生活愿景的鄭重承諾,是中國老百姓對母親河的反哺之情。讓“一江碧水”永葆生機,照見百姓幸福笑臉;讓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觸見中國幸福未來。(靜海E評工作室、廣視傳媒)
密云水庫綜合執法大隊大隊長 宇興評:總書記給咱們回信,大家都非常振奮,我們要按照更高的標準,保護好首都的凈水。北京密云區區長 龔宗元:密云區始終秉持總書記強調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讓老百姓在保護生態環境中獲得很好的回報,奮力打造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典范之區。
密云水庫綜合執法大隊大隊長 宇興評:總書記給咱們回信,大家都非常振奮,我們要按照更高的標準,保護好首都的凈水。北京密云區區長 龔宗元:密云區始終秉持總書記強調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讓老百姓在保護生態環境中獲得很好的回報,奮力打造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典范之區。
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京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長江,從《詩經》中奔騰而至、自吳歌中踏歌而來,半江碧水、唱晚漁舟——她是詩意居所,亦是母親之河。下好一盤棋,共護一江水,唱響新時代“長江之歌”,這是新時代的使命,亦是新征程的責任。
初冬時節,河南省開封市護城河沿岸,色彩斑斕的植物與藍天碧水構成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如今,“水中有城,城中有水”的“北方水城”風貌,讓開封這座歷史古城展現出獨特的韻味。
“十三五”以來,隨著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力度持續加大,我國環保產業市場空間加速釋放,環保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趙英民表示,我國環保產業服務模式不斷創新,第三方治理、環境績效服務、環境金融等服務業態呈現快速發展態勢,“互聯網+”模式、PPP模式、生態環境導向等也得到創新應用。
碧水金堤處,鳥飛花木香。8月5日,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在濮陽縣建設的亞太低風速風電設備生產基地,迎來了首臺機組下線。通用電氣還將在此建設風電工程應用中心等,把濮陽縣打造成輻射亞太地區的陸上風電綜合制造和服務基地。
“十三五”時期,各地區各部門打響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動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與2015年相比,2019年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上升8.9個百分點;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年均濃度下降23.1%。
國家公園是我國自然景觀獨特、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區域。隨著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管委會組建,縣森林公安、國土執法、環境執法、草原監理、漁政執法等執法機構,整合成管委會下的資源環境執法局一家。
“往日的工人村,硬像個大破窯,住得人發毛……如今的工人村,環境多美好,青山碧水映藍天,紅花配綠草,光纖接到戶,天然氣更環保。從1956年來到武鋼,60多年來,吳傳發一家人先后參與了武鋼集團的建設,也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鋼鐵之城——武漢市青山區的變遷。
“在這條河邊住了10多年,以前過橋時氣味刺鼻,常捂著鼻子跑過去。”遼源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于健介紹,2018年以前,每天超過5萬噸的城市污水直排入河,讓東遼河曾連續多年戴著劣Ⅴ類水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