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3日19:32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王瑟
11月14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出公告,批準喀什地區莎車縣、葉城縣、伽師縣、英吉沙縣,和田地區墨玉縣、皮山縣、洛浦縣、策勒縣、于田縣和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新疆308.9萬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666個貧困村全部退出,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
新疆最后10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標志著在新疆,絕對貧困問題得到了歷史性解決。
新疆喀什地區莎車縣扶貧產業園里的工人正在育苗。光明日報記者 王瑟攝/光明圖片
1、脫貧成果惠及各族群眾
進入11月,雖說冬天的天黑得早,室外又寒冷,但在和田地區墨玉縣烏爾其鄉希坎爾庫木什村里,村民卻喜歡在天黑后走出家門,在點亮了路燈的村莊里轉一轉。
希坎爾庫木什村的鄉間小道一直沒有路燈,給村民夜間出行帶來了不便。7月底,新疆稅務局派駐希坎爾庫木什村第一書記牙生·吐遜了解到這個情況后,主動向上級單位反映。新疆稅務局想方設法籌措專項資金購買了50盞新型太陽能路燈,徹底解決了村里沒有路燈的問題。
“有了這明亮的路燈,晚上出門再也不用擔心了。”村委會副主任麥麥提敏高興地說。
走進和田地區策勒縣策勒鎮亞博依村,“美麗庭院”示范街、村民休閑小廣場、光伏扶貧產業文化廣場……充滿詩情畫意的現代新農村氣息撲面而來。最引人關注的是村口一塊“新疆光伏扶貧第一村”的招牌。
國網新疆電力公司駐村工作隊引進愛心企業捐贈490萬元,在亞博依村建設168千瓦光伏發電精準扶貧一體化項目,使其成為和田地區唯一的“光伏村”。全額上網發電每年收益約10萬元,通過村民民主評議,最終資金發到60戶貧困戶手中。
這個昔日的貧困村村容村貌日新月異,砂石路變成了柏油路,笆子房變成富民安居房。年輕人學到技能,外出就業更有底氣了;貧困戶的增收途徑變寬,收入來源多樣化了,生活也越來越幸福了。更重要的是,通過脫貧攻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環境,培養出一批有技術、能交流、善管理的村民,為未來亞博依村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和田地區于田縣達里雅布依鄉達里雅布依村新搬遷點,多米提汗·依明每天一大早起來就清掃院落,望著自家嶄新的房屋心里別提有多高興。自從去年9月搬到新搬遷點,她覺得這里的一切都很新鮮。
如今,新的移民搬遷點有支撐穩定增收的產業,相對完善的配套基礎設施,有醫院,有學校,有文化廣場,還有拓展農民增收渠道的加工廠、合作社。在這里,他們適應著新的生活方式。
2、脫貧成果增強內生動力
在喀什地區葉城縣紅石榴馕產業園里,烤馕師傅正精心制作油馕、核桃馕、芝麻馕、玫瑰花馕等各種口味的馕。看到員工們臉上洋溢著自信和幸福,看到馕產業園帶動鄉村馕鋪經營方式發生的變化,產業園負責人阿吾提·麥麥提依明感慨地說,葉城縣與農民增收關系密切的馕、核桃、石榴等產業發展起來后,廣大農民脫貧增收的積極性被點燃了,貧困戶從“要我脫貧”變為“我要脫貧”,這才是脫真貧、真脫貧。
為讓更多的村民增強內生動力,喀什地區英吉沙縣深化細化包括扶志扶智在內的“十大扶貧工程”,外因和內因同時發力,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讓貧困戶實現持續穩定增收。
說起這一點,喬勒潘鄉哈薩克拉艾日克村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加帕爾·烏熱依木感慨地說:“工作隊隊員和村干部知道我想學習先進養殖技術,就安排我到上海、蘇州和疆內的一些養殖基地,學習現代化養殖管理。掌握了先進的管理理念,我可以帶動更多貧困戶一起增收脫貧。”
今年,英吉沙縣將實現4萬名貧困人口農村實用技術培訓,9880名貧困人口就業技能培訓,500名創業致富帶頭人創業培訓,為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打下基礎。
在和田地區洛浦縣杭桂達爾灣國家級公益林管護站里,工作人員去年在管護站附近種下的紅柳都已長到了半米高,一簇簇隨風搖擺。
借助塔里木河流域胡楊林拯救行動,洛浦縣利用國家財政專項資金投入,最大化地保證胡楊林生態系統切實有效恢復。監測顯示,通過生態水引洪灌溉行動,灌溉區域內胡楊林出現恢復性生長,灌草蓋度明顯增加。其中,來自當地的村民成為增收的主要務工人員。
洛浦縣國有林場管理站副站長依明托合提·麥麥提明說:“胡楊林生態系統修復極大地解決當地勞動力的轉移,在有效改善植被生長條件、持續擴大綠洲面積的同時,更多的勞動力靠雙手創造著幸福。”
上圖:2020年5月16日,在新疆和田縣塔瓦庫勒鄉巴克墩小學,支教老師在給學生講解科普知識。新華社記者 王菲攝
下圖:2005年11月7日,新疆于田縣達里雅布依鄉寄宿學校的孩子們在上自習課。新華社發
3、脫貧成果鞏固仍需持續發力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加馬鐵熱克鄉里,不起眼的甜菜種植成為農民增收脫貧的新渠道,采取“黨組織+企業+農戶”模式,與喀什奧都糖業有限公司簽訂承包合同。公司將甜菜種植田間管理承包給農戶,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甜菜收獲季節,全鄉3500畝甜菜畝產5噸以上,收益超過800萬元。
阿克陶縣因地制宜,積極調整種植結構,不斷推進土地規范化流轉。截至目前,全縣成立專業合作社422家,整合土地10萬畝,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產業扶貧格局。
和田地區皮山縣克里陽鄉尤勒滾加依村村民薩拉麥提·圖如普說:“現在我有了穩定收入,日子比過去好多了。你說這樣咋能不脫貧?”這位過去和妻子四處打零工,辛苦一個月頂多2000元收入的村民,如今成為皮山縣和佳新村驢標準化養殖中心的工人,一個人每月工資就有2500元。
皮山縣按照“十百千萬億”產業規劃,持續優化驢、鵝、羊、兔、食用菌等產業發展,依托龍頭企業帶動,產業帶富能力不斷提升。目前,皮山縣布局了4.2萬頭驢、600萬只鵝、900萬只兔、18萬只多胎羊等主導產業,帶動全縣3.1萬戶近12萬人脫貧增收。
在喀什地區莎車縣烏達力克鎮熱瓦特吾斯塘村鴿子養殖基地,20歲的阿曼尼莎·卡迪爾細心地照料著3000多羽鴿子。“我已經干了一年了,工資每個月都在增加,還學到了養殖技術。”她說。
莎車縣委副書記、縣長阿不都艾尼·買買提介紹,近年來,莎車縣以發展產業促進就業為主,政府購買服務創造就業崗位為補充,依托六大園區、鄉村車間,通過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支持農村“十小”服務業等多種方式,實現了近10萬名困難家庭勞動力穩定就業。
新疆扶貧辦一級巡視員陳雷表示,新疆扶貧辦正認真研究謀劃“十四五”鞏固脫貧成果工作,聚焦摘帽貧困縣、退出貧困村和脫貧人口,健全完善防止返貧致貧監測預警和動態幫扶機制,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在思想認識、目標任務、工作舉措、政策支持、工作機制上有效銜接,確保脫貧攻堅成效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我們翻過了一座山,還必須再翻更高的山,真正讓各族百姓走出困擾他們千百年的貧困怪圈,看到山外更美麗的景色。”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23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