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2日12:22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追尋那段英雄記憶
——沈陽聯勤保障中心傳承抗美援朝精神紀事
光明日報記者 溫慶生 光明日報通訊員 趙佳慶
硝煙滾滾,忠魂烈烈。70年前,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用生命和鮮血捍衛了新中國,打勝了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國威軍威,譜寫了一曲英雄壯歌。
東北是抗美援朝的重要出發地和后方基地,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愿軍后勤沿主要道路配置兵站、醫院、汽車團、高射炮兵、工兵、鐵道部隊等,修建各種地下倉庫及掩體,在整個戰區后方形成了能打、能防,能運、能儲、能供、能修、能醫的兵站運輸網,為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奠定了后勤基礎,也正是在這場戰爭中,誕生了多支后勤保障力量,使我軍實現了由傳統后勤向現代后勤蛻變的偉大轉折。
聯勤保障部隊發軔于風云際會的歷史節點,承載著實現強國夢、強軍夢的偉大重托。今天,白山黑水間的沈陽聯勤保障中心,傳承抗美援朝精神,著力發展新質保障力量,在轉型重塑的道路上邁出堅實步伐。
不容忘卻的歷史
歷史長河,奔流不息,總有幾朵浪花,留在記憶深處。
沈陽聯勤保障中心第966醫院坐落在中朝邊境英雄城市丹東,在其院史館里,一塊刻有洪學智上將手書的石碑格外醒目:“發揚志愿軍光榮傳統再立新功”。無疑,70年前那場保家衛國的偉大戰爭,為醫院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寶貴記憶。年復一年,醫院官兵在這里重溫光榮歷史,傳承抗美援朝精神,而“志愿軍總醫院”早已成為這所鴨綠江畔軍隊醫院的響亮符號。
走進第966醫院院史館,老院長朱勇帶著記者穿越回70年前的烽火戰場……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悍然進行武裝干涉,將戰火燒至鴨綠江邊。中國人民志愿軍毅然開赴戰場,與朝鮮軍民并肩抗擊侵略者,作為安東(今丹東)唯一一所擔負傷病員分類轉送任務的野戰醫院,東北軍區第6陸軍醫院(第966醫院前身)重任在肩。
為了適應戰時需要,東北軍區第6陸軍醫院將醫療科室改為野戰所、內科所和重傷所,分別遷至丹東的寬甸、永甸、河口待命,在百余公里的邊境線上接收朝鮮戰場運送下來的傷員。
那一年的朱勇,還只是個16歲的女戰士。前線醫療救援吃緊,她毫不猶豫地咬破手指,用血書請戰上前線。在朝鮮熙川,朱勇和戰友們與死神賽跑,經歷著生死考驗,她們時常連續一兩天不休不眠,冒著敵機轟炸,抬著擔架搶運傷員;在漆黑的夜晚,憑著聽覺尋找傷員,一路把傷員背下陣地;蹚著山洪,深一腳淺一腳地將傷員往高地轉運……
走進白山黑水間多支保障單位,記者發現像第966醫院這樣經歷過抗美援朝戰爭洗禮的部隊還有許多——
在某汽車運輸旅,官兵向記者講述當年的汽車兵是如何在敵軍空中轟炸、地面封鎖、毒氣戰的殘酷環境下,全力保障前線戰斗物資運輸,筑起“打不垮、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的故事。
在北部戰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官兵向記者介紹當年組建防疫大隊進入朝鮮戰場,開展以粉碎美帝國主義細菌戰為主要內容的衛生防疫工作的故事。
在北部戰區軍事運輸調度中心,官兵向記者講述著當年東北軍區鐵道軍事運輸司令部組建“軍事運輸處”,最大限度挖掘東北鐵路潛力,源源不斷將兵員、裝備和軍需物資運往前線的戰斗故事。
一段段抗美援朝的戰爭記憶,一代講給一代聽,如同草原上的星星之火,點燃官兵的信仰之光。
紅色基因永續
人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
2016年9月13日,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親授軍旗并致訓詞,標志著聯勤保障部隊這支新質保障力量的成立。新的歷史條件下,沈陽聯勤保障中心官兵誓言將抗美援朝精神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
“志愿軍戰士在戰場上有三怕,一怕沒飯吃,二怕沒子彈打,三怕負傷后抬不下來,這三怕都跟誰有關?”在某教導大隊新兵營的大課堂上,原沈陽軍區后勤史館館長徐文濤的發問讓新兵們陷入思考。
“這三怕都跟我們后勤保障有關。”新兵趙鵬搶先回答。這名大學生士兵當初的愿望,是到野戰部隊去,沒想到被分配到大山溝里守倉庫,一度情緒不高。課后,趙鵬向徐文濤館長敞開心扉:“聽了您這堂《抗美援朝戰爭的后勤保障》,我茅塞頓開,沒想到后勤保障對部隊戰斗力的生成,對戰爭的勝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為自己能夠成為聯勤兵而感到自豪。”
在沈陽聯勤保障中心所屬部隊,很多官兵走進軍營的第一課是在后勤史館里上的。史館里面陳列最多、介紹最詳實、內容最震撼的,便是抗美援朝戰爭展區。
“米、面、油、衣、被、車輛,這些看似平常的物品,那時卻在戰場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后勤史館中的一串串數字、一件件文物、一張張圖片、一段段故事,無不震撼著每名前來參觀官兵的心。
勝利精神長存
一支軍隊的脊梁,不是武器而是精神。
70年過去了,某汽車運輸旅從當年的入朝作戰第一支汽車部隊,成長為今天聯勤保障部隊中唯一一支汽車運輸旅,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當年“千條萬條,運輸第一條”“筑起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的汽車兵之魂沒有變。
那年,汽車運輸旅接到命令:遠程機動,參加跨區實兵聯演。一路上,官兵頂住悶熱、疲勞和困倦的襲擾,跨越5省1區,連續機動6000多公里,準時抵達內蒙古朱日和訓練基地,沒有一輛車掉隊。
戰斗打響,車隊在藍軍襲擾下越戰越勇。當行至艱險陡峭的哈爾德勒山地時,重載運輸車由于動力不足,在近70度的大坡前止步。
“前面就是‘上甘嶺’,我們沒有退路!”部隊長的戰斗動員擲地有聲。緊急作戰會議決定,采取不同車型交叉編組,以動力強勁的自裝卸運輸車牽引其他運輸車的方式分組“登山”。最終,車隊突破天險,成為最快機動到位的參演部隊。
創新突破的精神在與時俱進中傳承。
金秋,遼南山區,某聯勤保障旅衛生營正在執行演訓任務。“前沿陣地遭敵遠程火力打擊,15名戰士受重傷,急需血漿藥品。”誰知,橋梁被炸無法通車,數公里山路,幾十公斤血漿藥品,靠人力短時間不能送到。
千鈞一發之際,4架小型無人機掛載儲存箱從天而降,快速精準地將血漿藥品送達“前線”。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22日 07版)
隔著ICU厚厚的玻璃 冒小馳的父母終于見到了 焦心掛念的孩子 眼淚頓時流了下來 7月22日 合肥廬江同大鎮石大圩發生管涌
回憶起第一次見到玉蘇普的情景,聯勤保障部隊第960醫院小兒心臟外科主任王同建記憶猶新:“8歲的孩子看起來身高不到1米,體重也很輕。在開展健康扶貧、救治患者的同時,聯勤保障部隊的醫務人員還加強技術人才培養、提升醫療管理水平,把先進的醫療技術留在貧困地區。
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各地各級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工作來抓,上下同心,全國合力,全力以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要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我們就一定能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2月1日至2日,聯勤保障部隊運輸投送系統綜合協調運用航空、鐵路和公路機動3種方式,將承擔武漢火神山醫院醫療救治任務的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950名人員、70余噸物資聯合投送至武漢指定地域。
2月2日,武漢火神山醫院舉行交付儀式,武漢市市長周先旺和聯勤保障部隊白忠斌副司令員在武漢火神山醫院簽署互換交接文件,標志著火神山醫院正式交付人民軍隊醫務工作者。90秒視頻看“火神”速度。責任編輯:孫靜波
解放軍報記者 范顯海 攝 1月26日11時24分,T184列車載著解放軍緊急調撥的第一批防疫物資緩緩駛來,停靠在漢口火車站站臺。為了這一刻,在寒風中空蕩蕩的站臺上,中部戰區某軍事運輸投送調度中心軍代表涂捷已經翹首期盼了兩個多小時。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18日在武漢分別接見了聯勤保障部隊第一次黨代表大會全體代表、駐湖北部隊副師職以上領導干部和團級單位主官。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18日在武漢分別接見了聯勤保障部隊第一次黨代表大會全體代表、駐湖北部隊副師職以上領導干部和團級單位主官。
既有各軍兵種、武警部隊方隊,也有預備役部隊、民兵方隊,還首次設置了領導指揮、聯勤保障、院校科研、文職人員、維和部隊等方隊。此次閱兵,海軍方陣受閱隊員95%以上為2018年9月入伍的列兵,平均年齡20.4歲(最大26周歲,最小17周歲),是最年輕的受閱方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