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9日19:46 來源:內蒙古日報社原創
近日,內蒙古最后一批“三少民族”貧困戶陸續領到脫貧告知書,標志著內蒙古“三少民族”正式告別貧困,脫貧“摘帽”。
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聚居于內蒙古呼倫貝爾境內,是人口較少的三個少數民族:達斡爾族約8萬人、鄂溫克族2萬余人、鄂倫春族僅2000多人,被慣稱為“三少民族”?!叭倜褡濉本劬訁^地廣人稀,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建設起步晚、底子薄,發展相對落后。2014年,被精準識別的“三少民族”貧困總人口高達10281人。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是14億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多年來,內蒙古各族干部群眾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守望相助、同心同德,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一線團結奮戰,同榮辱、共進退,在奮進全面小康的路上擼起袖子加油干,用實際行動和成效努力踐行著“決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的莊嚴承諾。
有一個地方貧困,就不是“小康”;有一個民族苦厄,就不算“全面”。內蒙古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三少民族”地區脫貧工作,將最后一批少數民族貧困人口作為重中之重,集中幫扶力量和財政資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民族教育、衛生、文化等各項事業發展,不因其少而輕視,不因其苦而放棄,不因其難而退縮。
“三少民族”地區干部群眾團結一心,不怕山高,不畏路險,用辛勞和汗水向貧困宣戰,用信心和決心啃下脫貧“硬骨頭”,在“三少民族”地區譜寫出各民族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的新篇章。
最終,通過生態移民、產業扶貧、兜底保障等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扶貧舉措,使整個“三少民族”群體在生產生活上實現歷史性跨越:鄂溫克族獵民等原始部落遷下山定居,融入現代社會;鄂倫春族大力發展傳統民俗旅游,尋求古老民族綠色轉型;達斡爾族人發揮過去以物易物的經商傳統,勇闖商海擁抱未來。
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為了確保少數民族群眾脫貧之后還能有發展的后勁,內蒙古各級黨委政府正謀劃民族服飾、民俗旅游、手工藝品加工、中草藥種植、養殖等特色產業,讓那些靠兜底保障的群眾有屬于自己的產業。
“三少民族”脫貧“摘帽”,是脫貧攻堅路上的一個路標,也是一個催人奮進的鼓點,更是各民族團結攜手前行、戰勝貧困的縮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就在眼下,脫貧,只是美好生活的新起點。正如剛剛脫貧的達斡爾族老人熬珍花站在牛棚前說的那樣:“3只母牛懷犢,就等明年產犢了,好日子還在后頭呢!”
(來源:內蒙古日報社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