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9日15:14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產業扶貧筑牢致富根基
一張張幸福笑臉燦爛綻放
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培育產業是推動脫貧的根本出路。從大別山區到西南邊陲,從武陵山區到秦嶺深處,各地精準實施產業扶貧項目,一大批特色產業在貧困地區拔節成長。
編制一個好規劃、選準一個好產業、打造一個好龍頭、創新一個好機制……一套以產業扶貧為基礎的脫貧攻堅責任體系、政策體系、投入體系等頂層設計基本形成。在產業帶動下,一個個貧困家庭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貧困地區正闊步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
政策支持,產業扶貧結碩果
“今年油茶籽收入在3萬元以上,在產業基地務工還有近萬元收入?!闭劶白约业?0畝油茶樹,江西省定南縣歷市鎮赤水村貧困戶鐘愛華笑容滿滿。以前母親癱瘓,生活拮據,油茶樹長起來后,鐘愛華家里漸漸地度過了困難期。
油茶是定南縣扶貧產業的“龍頭”之一,為幫助貧困戶發展產業,縣里向3892戶次貧困戶發放產業扶貧補助1342萬元。當地已發展油茶林11.16萬畝,帶動貧困戶實現增收。
目前,全國油茶種植面積達6800萬畝,油茶產業總產值達1160億元。各地通過創新油茶產業經營模式,有效帶動近200萬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2015年以來,全國共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00多萬個,建設各類產業扶貧基地30多萬個,每個貧困縣都形成了特色鮮明、帶貧面廣的主導產業,構建了“縣縣有主導產業、村村有致富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的產業扶貧格局。產業扶貧已經成為脫貧攻堅“五個一批”中覆蓋面最廣、帶動人口最多、減貧效果最好、可持續性最強的扶貧舉措。
目前,產業扶貧幫扶政策已覆蓋98%以上的貧困戶,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為主的帶貧模式不斷創新,通過訂單生產、就地務工、股份合作等方式,72%的貧困戶與帶貧主體建立了利益聯結關系,產業帶貧增收效果十分顯著。
科技支撐,產業幫扶助脫貧
位于河北省壩上地區的張北縣小二臺鎮德勝村曾是一個貧困村,2013年年底,全村貧困發生率為37.8%。近年來,德勝村將扶貧產業發展作為治本之策,形成了以馬鈴薯種薯育種和種植、光伏發電、民宿旅游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模式。
馬鈴薯育種和種植帶富了德勝村。村民徐海成激動地說:“從盲目干變成擼起袖子加油干,從粗放種植到科技種植,我也成了馬鈴薯‘土專家’,我家大棚從開始的15個發展到28個,種上了馬鈴薯微型薯和40畝商品薯,越干越有勁。我們家也從破土房里搬進小洋樓里,過上了‘樓上樓下、寬帶電話’的新生活。”
產業扶貧過程也是農業科技幫扶的過程。數據顯示,全國有4400多個農業科研教學單位、15000多名專家參與產業扶貧,貧困縣組建了4100多個技術專家組、招募了4000多名特聘農技員、選聘了26萬名產業發展指導員,實現了貧困縣、貧困村農技服務全覆蓋。通過技術培訓和產業賦能,有勞動能力和意愿的貧困群眾大都掌握了1~2項實用技術,培養產業發展帶頭人超過130萬人。
在脫貧攻堅中,各地培育了一批聯貧帶貧的新型經營主體。據統計,貧困縣累計培育引進各類企業6.76萬家、發展農民合作社71.9萬家、發展家庭農場超過15萬家,主導產業基本都實現了龍頭帶動。
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的獼猴桃、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區坊城新村的小黃花、陜西省柞水縣金米村的小木耳都已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這些產業發展壯大的背后,是各級黨委政府的擔當盡職,是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不懈奮斗,是社會幫扶力量的無私奉獻。
正是在他們的努力下,龍頭企業引來了、農民合作社組建了、科技專家帶著技術進來了、產品銷路通暢了……一個個產業扶貧故事背后,一幕幕攻堅克難場景徐徐展現。一張張幸福笑臉燦爛綻放,匯聚成全社會齊心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生動畫卷。
長效機制,利益聯結更穩固
看著一排排蘑菇長勢良好,河北省平泉市碾子溝村村民徐海峰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徐海峰一家5口,父母多病,養家糊口僅僅依靠幾畝薄田和日常打零工,生活過得很是艱難。全市零成本投入、零風險經營、零距離就業的‘三零模式’,徹底打消了徐海峰‘致富沒門路、投入沒本錢、經營怕風險’等顧慮,讓他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蹦胱訙洗鍟涍t樹坤說。
經過多年的努力發展,碾子溝村以食用菌產業為基礎,通過“三零模式”實現了生產零成本、經營零風險、就業零距離,貧困戶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3800元增長到2019年的8560元,實現了穩定脫貧。
目前,脫貧摘帽地區產業發展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扶貧產業發展總體上還處在起步期、成長期,整體水平還不高,產業鏈條短、加工跟不上,一些地方產銷銜接還不夠順暢。
“目前,不少產業扶貧項目是直接支持貧困戶發展種養項目,對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科技服務等產前基礎性工作,以及產品加工、品牌打造、市場銷售等產后鏈條延伸的支持不夠,導致許多產業發展層次比較低。”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表示,今后,應在做好特色種養基礎上,要注重打造長效機制,加大對特色產業產前、產后兩端的投入力度,延伸產業鏈條,促進融合發展,拓展產業聯農帶貧增收空間,把就業機會更多留給農民,把產業增值更多留在當地。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產業經濟室主任劉長全指出,貧困要進一步做大做強特色主導產業,加快發展特色種養、特色加工和鄉村旅游,著力打造“一村一品”“一縣一業”“一片一特”,將扶貧產業培育成帶動脫貧和發展的支柱性產業,讓更多的貧困群眾受益。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19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