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8日19:07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大理11月18日電(記者于子茹)活了20多年,一直住在怒江江畔半山腰的山朝粉第一次知道119是火警報警電話。隨著當地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開展,山朝粉一家搬進寬敞明亮的樓房,在家門口巾幗車間工作之余,消防員教給她不少消防安全常識。
此時,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數以萬計的人正和她一樣,在“消防守護”計劃的幫扶下,補牢消防知識、提高防火意識。同時,當地存在的“災難救、火難防、力難聚”窘境,以及安置點消防安全新風險,也被逐一破解,有效防止了脫貧群眾因火災致貧、返貧。
微型消防站。
微型消防站破解消防救援“最后一公里”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地的腹心地帶。高山峽谷縱橫,風景如畫。可一旦發生火災,這種地形地貌也讓消防救援隊抵達火場速度大打折扣。
“從縣城到鄉鎮村,消防車至少要跑2個小時。”蘭坪縣消防救援大隊副大隊長楊曉靈說。蘭坪縣有8個鄉鎮,距離縣城少則30公里,多則100多公里。如果民房發生火災,火勢在半小時內就能達到猛烈燃燒階段,消防員難以及時趕到撲救。
蘭坪縣農村主要集中在山區和半山區,民房多為木楞房且集中相連,倘若火災未及時撲滅,一戶小火災易演變為多戶甚至整村大火,救援難度增大。楊曉靈告訴記者,“近年來蘭坪縣火災頻發多發,僅今年就已發生10余起,當地農村消防安全工作形勢嚴峻”。
微型消防站,正在破解“遠水救不了近火”的窘境。今年,蘭坪縣通甸鎮通甸村一民房發生火災,村民撥打119報警。接警后,蘭坪縣消防救援大隊在前往救援的同時,第一時間調動村里的微型消防站和鎮政府專職消防隊前往滅火救援。在微型消防站和當地專職消防隊對火勢的初期控制下,消防員很快將火撲滅,避免多戶受災。
“這得益于消防隊伍與當地力量的協同配合。”楊曉靈說,他們已與當地鄉鎮政府專職消防隊、微型消防站建立指導訓練、聯合作戰機制。每個微型消防站配備專門人員,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轄區出現火情,微型消防站人員將作為第一力量到場處置。
這只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消防救援隊伍聯合基層力量防救火災的一個縮影。隨著“消防守護”計劃的開展,越來越多微型消防站被建立,消防專業力量距離遠、“管不到”等問題迎刃而解。
目前,云南省消防救援總隊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新建微型消防站 26 個,其中蘭坪、福貢和貢山三縣下轄行政村的微型消防站建成率達 100%,全州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微型消防站覆蓋率由 29% 增長至 41% 。同時總隊還為全州配發2萬余件(套)消防器材設備,進一步夯實農村消防工作基礎。
服務隊員董永山入戶宣傳消防安全常識。于子茹攝
消防知識“下鄉”,財產損失下降近三成
從“山民”轉變為“居民”,易地搬遷群眾進入城鎮生活的同時,消防意識薄弱、消防知識缺乏,消防器材缺乏,也讓他們的現代化生活存在不少安全隱患。
對此,今年6月,云南省消防救援總隊抽調80名消防業務骨干,分兩批次進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每批隊員集中開展為期三個月的“四個一”消防服務活動,通過器材進村、力量進點、培訓進隊、服務進戶等,完善消防基礎設施、整改安全隱患。
如何開展消防服務?“主要工作是防火安全知識普及”,云南省消防救援總隊法制與社會消防工作處副處長濮宇峰說,服務隊員打破以往防火宣傳方式,將人員下沉一線,走訪每一個家庭,一對一、面對面、手把手教授防火滅火知識。
以滅火器的使用為例。為了讓群眾快速學會操作,來自曲靖市消防救援支隊的消防服務隊瀘水分隊副隊長董永山,將使用方法概括為“提、拔、握、壓”四個字。
“突然學用新設備,不少人記不住。”董永山說,他入戶時經常反復演示,之后還會回訪安置點,有意識地去檢查群眾是否真正會用滅火器。“如果發現他們還不會,我就繼續教,直到群眾學會為止。”董永山說。
今年8月底,第一批服務隊員完成任務離開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董永山選擇繼續留下,同第二批“戰友”并肩“作戰”。與之前不同的是,他又多增10個幫扶點。離“消防幫扶”計劃結束還有一個多月,董永山說,“我擔心有人還是不會用消防設備,準備將負責的23個村子和安置點再走訪一遍”。
“消防守護”計劃實施以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易地搬遷安置點、農村地區群眾消防安全意識提升,消防器材使用能力增強,火災起數同比下降30%,直接財產損失下降26.5%,亡人數下降100%,有效防止了因火致貧、因災返貧現象。
服務隊員王藝淳在教微型消防站志愿者如何使用消防救援設備。于子茹攝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消防知識宣傳
語言不通,是服務隊員共同面臨的一個難題。
在怒江州,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3.6%,“消防守護”計劃面對的也有一部分不懂普通話的直過少數民族群眾。為了讓他們盡快適應現代城鎮生活,服務隊隊員創新方式,沖破語言障礙,宣講消防安全常識。
福貢縣匹河鄉老姆登村,是來自昆明市消防救援大隊官渡大隊王藝淳的定點幫扶村。他每個月定時入村,指導村里微型消防站的5名志愿者開展滅火救援演練。
“說得越復雜他們越不懂。”王藝淳說,于是服務隊員在手抬機動泵控制水量大小開關處分別印上“兔子”和“烏龜”圖形標識。在消防救援演練中,他總是這樣告訴消防志愿者,“‘兔子’噴出的水大,‘烏龜’噴出的水小,初期火災可以用‘烏龜’……”。
見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達比亞”的傳承人波金山時,他正在老姆登村“網紅”客棧給護林員演唱歌曲。表演結束,他滿臉笑容的介紹起自己的新身份——消防安全知識宣傳員。
“達比亞”是深受當地村民喜愛的曲調。今年7月,服務隊員來到老姆登村后注意到這一情況,于是聯合波金山現場編寫歌曲,用古樸的旋律和現代的歌詞開展消防常識宣傳。
“人離家要斷電,酒后不要烤火,小孩玩火要管嚴……”
“我們說半天都不如人家唱幾句。”王藝淳笑著說,服務隊進村寨防火宣傳,經常會帶著“達比亞”演奏藝人在村間、集市表演,防火宣傳效果事半功倍。
制作雙語海報手冊、改編民族歌曲、文藝演出融入消防安全知識、雙語防火宣傳演練……哪里有百姓,哪里就有消防員。服務隊防火知識宣傳已覆蓋怒江全州84%的村委會和31%的村民小組,培訓少數民族群眾2.6萬人,幫助不懂漢語、不認識阿拉伯數字的少數民族群眾學會撲救初起火災和自救逃生知識,逐步使群眾從消防“零認知”向具備基本消防安全素養的轉變。
12月3日中午14時20分左右,河南省偃師市一在建工地上,兩名乘坐吊籃的裝修工人,正在三十多米的高空中粉刷外墻,突然吊籃繩索突然斷裂了一根,兩名工人需要救急救援。在確認現場滿足登高作業空間前提下,現場消防救援人員命令一名指戰員佩戴好防護裝備后,采取操作云梯消防車登高營救被困人員。
12月3日凌晨3點15分,新鄭市消防救援大隊接到報警稱,龍湖鎮東徐村一住戶妻子從五樓墜下,被困二樓。新鄭市消防救援大隊立即調派祥云路小型站一輛搶險救援車和一輛水罐車前往救援。
11月23日凌晨05點45分,商丘消防救援支隊指揮中心接到報警電話稱,位于商丘市梁園區商周高速310國道出口向東50米處一輛貨車發生火災,情況十分緊急。接到商丘市消防救援支隊調度指揮中心調派的梁園產業集聚區消防救援站立即出動一輛泡沫水罐車、一輛搶險救援車趕赴現場進行救援。
大象新聞·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夏萍 萌友 盧彥偉/文 視頻 孫凱杰/剪輯 11月23日12時44分,駐馬店市泌陽消防救援大隊接到報警:滬陜高速與許廣高速交匯處一滿載生豬的貨車沖出高速,1人被困車中,無法逃生。
11月24日,鄭州市消防救援支隊集中曝光7家火災隱患單位,涉及多個行業系統。據了解,為推進消防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深入開展,切實增強社會單位及公眾消防安全意識,督促社會關注消防安全,及時消除和整治火災隱患,鄭州市消防救援支隊將持續集中曝光一批火災隱患。
這是助力怒江脫貧攻堅“消防守護”計劃實施以來,80名來自云南省多個消防救援隊伍的骨干力量進駐怒江開展工作的縮影。為了讓“消防守護”實實在在惠及安置點群眾,記者走訪了怒江州多個安置點和村寨,發現這些消防指戰員們在做好消防宣傳方面想了不少法子。
延邊州和龍市森林消防大隊工作所駐扎的地理位置,朝鮮族人口占到了近50%,與朝鮮族群眾建立相幫相助的“魚水情”也成為他們一項重要工作。“我們大隊2004年入駐和龍市就和文慧社區建立了一個共駐共建關系,16年了,我們始終把擁政愛民工作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
11月7日上午,記者跟隨“追夢火焰藍”網絡主題宣傳活動來到了北京市天安門消防救援支隊故宮特勤站。北京市天安門消防救援支隊故宮特勤站的蔡瑞指導員接受記者采訪 王簡/攝 這就是故宮特勤消防救援站,駐守心臟、守護核心的消防衛士,天安門地區就是他們的崗位。
3月30日,四川省涼山州西昌市經久鄉馬鞍村突發森林火災,山火在大風的助力下迅速向瀘山風景區蔓延,危及西昌城區。朱道生介紹到,由于火普村位置偏僻,如果發生火災等事故,縣消防救援大隊難以及時到場處置,容易錯過最佳撲火時機。
近日,記者跟隨“追夢火焰藍”主題聯合采訪團來到貴陽市消防救援支隊特勤大隊二站,感受這支青年“火焰藍”群體的日常訓練,傾聽他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