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xxxxbbbb国产,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free性欧美媓妇喷水,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字幕

新聞中心 > 融媒熱頭條 > 正文

咬定“茶”山不放松——安徽大別山區石佛村依靠茶產業脫貧致富見聞

2020年11月11日12:36  來源:新華網

5034

  新華社合肥11月10日電 題:咬定“茶”山不放松——安徽大別山區石佛村依靠茶產業脫貧致富見聞

  新華社記者姜剛

  立冬時節,位于大別山腹地的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包家鄉石佛村境內,3300多畝梯田茶園綠意綿延、生機勃勃。改造老茶園、打理新茶園、維修茶葉加工機器……記者來到石佛村看到,這里的村民們正辛勤地勞作著,為來年的好收成播撒希望。

  “我家有8畝老茶園和5畝新茶園,今年的茶葉收入有5萬多元。”正在從事生態護林工作的脫貧戶馮立新說,原來種植傳統農作物,光線不好、水不好找,畝均收入不足1000元。村里引導產業結構調整后,鄉親們從茶產業中找到了脫貧致富的“鑰匙”。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圖文互動)(1)咬定“茶”山不放松——安徽大別山區石佛村依靠茶產業脫貧致富見聞

  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包家鄉石佛村境內的梯田茶園(11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剛 攝

  石佛村背靠大別山主峰白馬尖,平均海拔800多米,是當地名茶岳西翠蘭的核心產區。20世紀80年代前后,這里生產的茶葉價格低廉,制茶填不飽肚子,當地人無奈之下毀茶園種雜糧。“蘿卜山芋當口糧,養女莫嫁石佛郎”,曾是這里村民貧困生活的寫照。

  要想脫貧快,全靠產業帶。“面對貧困發生率超過四成的困境,我們只有找到‘病根’,才能對癥下藥。”石佛村黨支部書記王軍說,2012年以來,該村結合當地實際,將茶產業確定為脫貧主導產業。

  在“改老建新”上,石佛村用好扶貧政策,一方面,推行“四改”(改園、改樹、改土、改管理),將原有2000畝低產茶園改造為高產茶園;另一方面,引導產業結構調整,新建約1300畝高標準茶園。目前,全村已建高標準茶園3300多畝,人均茶園約2.5畝。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圖文互動)(3)咬定“茶”山不放松——安徽大別山區石佛村依靠茶產業脫貧致富見聞

  11月7日,在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包家鄉石佛村,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岳西翠蘭手工制茶技藝傳承人馮立彬在茶葉合作社介紹制茶工具。新華社記者 姜剛 攝

  緊接著,制名茶、拓銷路,擺上了石佛村“兩委”和茶農的議事日程。作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岳西翠蘭手工制茶技藝傳承人,馮立彬正在合作社指導工人編織制茶工具。受益于“改老建新”政策,他領辦的一家茶葉專業合作社近年來經營規模逐步擴大。

  “茶園改造前,茶葉種植不統一,采摘不規范,制作的茶葉賣不出去,一年到頭還虧本。”馮立彬深有感觸地說,“這幾年,采摘、加工實行標準化,我也專注于手工制茶,現在茶葉好賣了,回頭客也多了。合作社的銷售產值從8年前的100多萬元增加到今年的400多萬元,帶動130戶茶農種茶,其中四分之一是貧困戶。”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圖文互動)(4)咬定“茶”山不放松——安徽大別山區石佛村依靠茶產業脫貧致富見聞

  11月7日,在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包家鄉石佛村,一名工人在茶葉合作社編織制茶工具。新華社記者 姜剛 攝

  石佛村引進石佛寺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成立合作社,貧困戶以茶園和資金入股,村“兩委”注入40萬元扶貧資金,探索“村委會+公司+合作社+農戶”經營管理模式,引導帶動貧困戶發展茶產業。

  在村茶葉協會帶領下,石佛村11家茶廠發揮“扶貧車間”作用,內連基地,外接市場,統一采摘標準,統一加工制作。每年僅茶季,茶廠能安排50多戶貧困人口就業,人均增收5000元至2萬元。

  2014年以來,石佛村共有511人脫貧。2016年,石佛村脫貧出列。目前,全村貧困發生率已由2014年的40.11%下降至0.22%。

  在王軍看來,脫貧摘帽后,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還是要在茶產業提質增效上做文章。從去年開始,石佛村啟動茶園有機認證的工作。“為了讓村民理解和支持,村里組織開展有機茶園管理培訓,茶農買有機肥,村里補貼40%,茶農買除草機械,村里補貼一半。”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圖文互動)(2)咬定“茶”山不放松——安徽大別山區石佛村依靠茶產業脫貧致富見聞

  11月7日,在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包家鄉石佛村,村民陳幫貴在自家茶園查看茶樹長勢。新華社記者 姜剛 攝

  “2017年,我新建了4畝茶園,去年又新建了6畝茶園。”在自家的新建茶園里,村民陳幫貴邊查看茶樹長勢情況邊說,“村里現在帶領我們種有機茶,我們對發展茶葉奔小康充滿信心。”

  “我們咬定‘茶’山不放松,未來不僅要走種有機茶之路,也要走茶旅融合發展之路。”王軍說,以茶產業發展鞏固脫貧成效、推動鄉村振興,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

文章關鍵詞:茶產業 采摘標準 村黨支部書記 制茶 大別山區 茶農 鑰匙 貧困戶 岳西縣 有機認證 責編:徐寧寧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決勝2020】一片小茶葉 蹚出脫貧致富路

    全縣茶園36萬畝,規模、產量、產值均居陜西省產茶縣之首,成為全省最大名優綠茶生產基地縣;全縣15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全部產茶,種茶農戶達7萬余戶,從業人員21余萬人,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1690元。

  • “茶”“菜”發力 致富加速——貴州省普安縣卡塘村的脫貧之路

    收完最后一茬秋茶,卡塘村卡子上組的李本會笑著算起自己的收入:養豬、種茶、種辣椒,還沒到年底已經過了萬。脫貧后的卡塘村村民李本會(左)和愛人劉遠明翻蓋了房屋,還在院子里種了20多種花草和藥材。

  • 【文化扶貧在行動·四川篇】北川縣致富帶頭人吳紅:留住手藝 鋪就村民致富路

    “合作社社員從5戶發展到104戶,從第一年產茶50多斤到去年年產茶5000多斤。吳紅先后在擂鼓、曲山等地拜師學習手工制茶技藝,還自費到福建等地學習,總結出了羌茶12道傳統工序手工制作技藝。

  • 云南亞諾寨以茶興業、以茶富民

    10月14日上午9點半,記者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乘車到達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新司土村亞諾寨。光明日報記者任維東攝/光明圖片  藍天白云下,站在亞諾寨高處,舉目環顧,四周全是大片的原始森林,云霧繚繞,空氣清新異常,生態環境極佳。

  • 「“飛閱”中國」福建漳平:雨洗茶山空翠新

    漳平是福建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被譽為“中國名茶之鄉”“全國重點產茶縣”“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全市茶葉種植面積11.2萬畝,總產量1.3萬噸。2019年全市茶葉總產值23億元,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4萬余個,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

  • 【畫好同心圓 唱好雙城記】高山“仙女紅”:貢茶成為致富茶

    武隆旅游公司供圖  極具產品力的“仙女紅”茶品牌已然打響,然而武隆人民的眼光還不止于此。武隆旅游公司供圖  作為度假區的鏈條之一,這里的茶產業正在歷經變化和升級,景區景點也在有條不紊的推進。

  • “脫貧振興八閩行”網評引導活動走進福建漳平

    “脫貧振興八閩行”網評引導活動9月21日和22日走進福建漳平。據了解,漳平全市茶園面積已發展到112054畝,其中水仙茶面積5.098萬畝,高山茶4.5499萬畝,茶葉總產值從過去的7000多萬元到23億元,形成了漳平水仙茶、永福高山茶、官田鐵冠的特色品牌。

  • 資源縣蔥坪村:“茶文化”為鄉村旅游帶來希望

    “發展茶產業其實也是我們鞏固脫貧的一條新道路,現在,我們正在規劃‘傳統種養+鄉村旅游+茶文化’這樣一種發展模式。”曹朋說,2019年,村民通過鄉村旅游實現了每戶5000元左右的收入,他預計未來還有更高的收入。

  • #行走脫貧攻堅52縣#【“一片葉子”造富一方百姓】

    在習總書記點贊的1500萬株扶貧茶苗受捐地之一——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中寨鎮志強村的“白葉一號”茶葉基地,村民們正在為茶苗鋤草。2018年7月,浙江省安吉縣黃杜村給中寨鎮捐贈了能種植1200畝的360萬株“安吉白葉一號”茶苗,幫助當地發展茶產業。

  • 天天學習丨一杯清茶里的深情囑托

    走進福建寧德坦洋村,“喝過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幾個紅色大字鑲嵌在綠水青山之中,十分醒目。1990年5月,習近平即將離開寧德赴福州工作,專門來到他的農村黨建聯系點坦洋村交接工作。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