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0日15:41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特別推出系列報道《遠山的回響》第二篇《縣里有個“羊銀行”》報道了地處祁連山北麓、騰格里沙漠南緣,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甘肅省古浪縣黃花灘移民區年過半百的脫貧戶胡叢斌不吃羊肉卻悶頭發“羊財”的經歷。他的故事也應驗了那句老話: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產業扶貧對路,貧困地區群眾穩定致富才有信心。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自然條件,以不同的形式限制著貧困地區群眾的發展和思維。胡叢斌也不例外。產業扶貧的目標在哪里?2017年歲末,古浪縣計劃組建一個國有種羊繁育企業,提出了“羊銀行”的產業扶貧模式,成了撬動老胡養羊致富的“杠桿”。他從沒養過羊,到一門心思養羊,發“羊財”。從自己摸索怎么樣科學養羊,到帶領鄉親們一起干、一起富,胡叢斌在悶聲“干”中悟出了門道,最終依靠產業扶貧的平臺探索出“貸母還羔”的“羊銀行”致富模式,詮釋出產業扶貧在脫貧致富中的靶向性。產業扶貧像一只技術力量和資金實力雄厚的無形“大手”,在貧困地區群眾眼巴巴盼富的眼神里,托起脫貧、穩定致富的底氣和希望。
與其他扶貧方式迥然不同的是,產業扶貧,并不只是“喊破嗓子”,更注重要“做出樣子”。成功的樣板,是擺在貧困地區群眾面前的“無聲教材”。就像老胡常掛在嘴邊的話:“一個人的力量能有多大”;“300只羊一年出兩茬,能掙10萬塊”;“扶貧羊養得起勁,就讓我們覺得有希望”。最終,胡叢斌的扶貧“羊銀行”已投放2.7萬只羊,帶動貧困戶1400多戶。
而這,正是產業扶貧凝聚起的力量!(央廣評論員 郭長江)
騰出農房、置辦餐具桌椅,當神山村村民彭夏英在村里辦起第一家農家樂時,她沒有想到,靠著農家樂,如今她家的年收入超過10萬元。今年4月,湖北丹江口市退出貧困縣序列,為了防止扶貧干部“走讀”“掛名”式駐村,摘帽之后,當地仍然嚴格督促落實駐村干部每周“5天4夜”的駐村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