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6日17:09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碧浪千里的青稞豐收了,一輩子傾注對青稞摯愛的“青稞王子”卻走了,留下了寫給大地的論文和獻給農戶的成果。他就是農奴的后代,被稱為“青稞界的袁隆平”和“青稞王子”的西藏農牧科學院院長尼瑪扎西。今年9月5日,在做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途中,55歲的他突遇車禍,帶著對青稞無限的愛戀走了。走時是那么的匆匆,沒有來得及向摯愛的家人告別,沒有來得及與心愛的“青稞姑娘”吻別。
“他是自治區第一位藏族農學博士、農作物育種首席科學家,是我們西藏科技界的精神和標桿?!蔽鞑刈灾螀^科技廳廳長赤列旺杰說,“他的去世,使得我們的科技管理干部隊伍少了一位非常優秀的少數民族科技工作者。他一生從事青稞育種,前后育出多種青稞新品種,僅是藏青2000,就給農牧民增收7個億?!?/p>
1966年4月,尼瑪扎西出生在西藏扎囊縣雜玉村的貧寒家庭里,祖輩世代為農奴,祖輩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這塊歷史的烙印一直烙在他的心中。加之他年幼時,因青稞品質不好、產量很低,常常也有吃不飽的經歷,讓他立誓要讓青稞穗粒飽滿,讓老百姓不再因糧食匱乏而忍饑挨餓。
就這樣,尼瑪扎西刻苦學習,考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后分配到西藏農業研究所,一年后,調到青稞研究室,開始從事青稞研究。從此,他在青稞研究這條路上走過了風風雨雨的35年。
35年來,他以舍我其誰的擔當,堅守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先后主持選育出了20多個青稞新品種,為西藏糧食總產量突破100萬噸作出了杰出貢獻。他創立了西藏第一個青稞分子生物學遺傳育種實驗室,每年下鄉100多天,行程兩萬多公里;他謀劃建設了西藏唯一的區外科學實驗基地—青稞育種加代與擴繁(元謀)基地,將青稞育種年限從12—15年縮短至7—8年;他通過新品種培育,累計推廣青稞良種818畝,實現青稞增產19.06萬噸、增加秸稈草產量22.87萬噸、社會經濟效益達27.37億元,惠及上百萬農牧民;他牽頭組織了4次農牧科技領域的國際學術會議,一點點地讓我國青稞基礎研究進入國際視野……
他原本還想帶著他的團隊在育種的道路上繼續突破,然而這位一直奔波在路上的“青稞王子”,卻因突發車禍而永遠離開了心愛的“青稞姑娘”,永遠離開了愛著他的西藏人民。
青稞遍植大地,“王子”并未遠去。他走了,那溫暖人間的青稞在炊煙裊裊中化作潔白的哈達,在湛藍的天宇下、白雪皚皚的山上久久不可散去;他走了,而那一粒粒植入西藏農牧民心中的飽滿種子,還在沃土里等待下一個春天,成長為郁郁蔥蔥的夏天,在碧浪千里的秋天將大地涂染最美的色彩,讓所有的冬天不再寒冷。
不哭,珠穆朗瑪峰!不哭,雅魯藏布江!尼瑪扎西沒有走,他只是在另一個地方培育夢想的種子,讓碧浪千里的青稞田野和他的精神一樣更加遼闊。
他就是共產黨員、被西藏農牧科技界譽為“中國青稞之父”“青稞王子”“青稞領域的袁隆平”的原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院長尼瑪扎西。而今,在西藏農牧科學院農業研究所3號試驗田里,尼瑪扎西培育的青稞新品系“13-5171-7”金黃璀璨,稈高、穗大、抗倒伏,適應機械化收獲。
作為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長期以來非常重視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拔覀儗嵤┩烁€林等生態修復治理工程,發展黃牛養殖等產業,使沙地變寶地,廣大農牧民離土不離鄉,生態更綠、腰包更鼓。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在內蒙古自治區考察時提出,實現綠色發展,關鍵要有平臺、技術、手段。內蒙古烏拉蓋管理區烏拉蓋牧場布林分場牧戶 王金強:對我這個管理一般哪有點問題,從平臺上面全發現了,還有牛的生長記錄,有時候從這上面都能看見。
記者從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了解到,2018年河北省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71.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6.3個百分點,草原生態環境惡化勢頭初步得到控制,局部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