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5日10:56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財經論語】
作者:楊丹輝(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新興產業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推動“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彰顯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堅持開放發展理念、將開放之門“越開越大”的決心和定力。面對復雜多變的發展環境,加快從數量型、規模型開放轉向質量型、制度型開放成為新一輪擴大開放的必然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締造了后起大國工業化的增長奇跡,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普遍認可。回溯40多年來走過的發展歷程,中國對外開放的基本經驗在于順應歷史前進的大方向、大邏輯,充分發揮比較優勢,逐步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制度紅利,從而為經濟增長和結構轉型注入了持久的動力和活力,帶動中國產業競爭力和國際分工地位的全面提升。如今,中國經濟已然牢牢嵌入于世界經濟體系之中,而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強動力之一,中國推出的改革開放重大舉措都將產生深遠影響和多樣化的外溢效應,這就要求我們以更加寬闊的視野,積極探索對外開放新模式,促進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為推動人類文明發展作出符合時代要求的貢獻。
進入新時代,我國擴大對外開放面臨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發生了重大變化。從國際形勢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化演進的動力機制由資本和成本驅動加快向知識和創新驅動切換,為我國到2035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了戰略機遇。然而,現階段新工業革命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影響及其“創造效應”尚未充分顯現,新冠肺炎疫情疊加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嚴重沖擊。長期來看,貿易投資自由化是全球化的主基調,但全球化的歷史演進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疫情下,全球供應鏈出現局部斷裂,國際分工體系和一體化生產網絡暴露出其固有的脆弱性。
從國內發展條件來看,一方面,隨著科技實力提升和資本快速積累,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和貨物貿易國,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的方式不再局限于承接國際產業轉移,而是憑借不斷增強的國內配套能力、更加完善的產業體系和日益活躍的創新活動向全球價值鏈更高端環節攀升。在5G、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和新興產業,我國開始具備與發達國家同步競爭的能力,線上經濟更是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另一方面,近年來,國內勞動力、能源、土地等要素價格攀升,我國傳統比較優勢有所弱化,在國際市場上受到來自發達國家高附加值產品服務與發展中國家低成本生產的雙向競爭和“兩端擠壓”,出口對GDP的貢獻明顯下降,迫切需要加快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成本低、沖擊小、相對比較容易凝聚共識的領域逐步開放到位,還有一些部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遭遇“玻璃門”“天花板”。“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就是要對這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發起攻堅,對體制機制中的“痛點堵點”標本兼治,這不僅要有開放的新思路新模式,更需要改革與開放相互促動、協同推進。
中國經濟韌性強勁,產業體系富有彈性,國內市場規模巨大,新興業態充滿活力,這些突出優勢是我國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維護國內改革發展穩定局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的突出優勢。過去40多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樣要在更加開放的制度環境下推進。
開放是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邁向大國復興的必由之路,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著眼于實現到2035年“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的戰略目標,“十四五”時期要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進一步完善負面清單管理機制,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條件,瞄準市場需求熱點,加大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電子商務、網絡服務、智慧物流等數字經濟和智能制造等領域引資引智力度,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和國內消費升級。針對現行國家儲備體系的短板,鼓勵跨國公司投資應急保障物資、數字醫療、高端機器人等相關領域,強化多渠道的技術、產能和人才儲備。總結提煉自貿區建設經驗,有效復制推廣,不斷提升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加緊落實《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科學規劃,廣納智慧,將海南建成中國特色的自由貿易港和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盡快形成新示范新帶動。統籌國內開放與對外開放,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掃除要素市場化配置障礙。以更加開放負責任的態度參與應對氣候變化、防控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等領域的全球治理,積極開展能源轉型、生態環保、綠色發展、減災扶貧、應急管理等方面的國際協調,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以推動WTO改革為契機,倡導推進知識產權保護、跨境電子商務、服務貿易等議題談判,共同主導數字時代貿易規則的創新和變革,引領亞太區域價值鏈重構,著力形成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國際共識和多邊準則。
展望“十四五”,開拓開放發展新領域,打造對外開放新門戶,搭建開放合作新平臺,建立安全預警新機制,構筑全球治理新體系,要多管齊下,建立完善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從而以更大的開放力度、更寬的開放領域、更高的開放質量、更充分的開放包容、更完備的開放安全、開創互利共贏新格局,有力地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05日 15版)
熱解讀30年,從阡陌縱橫的農田到世界矚目的改革開放試驗田,浦東的每一次突破,都在中國改革開放歷程中留下深深足印。從商品市場的開放到要素市場的開放,浦東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浦東更肩負重任。
新華社北京11月13日電 在中國法治國際論壇(2020)召開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向論壇致信。中國堅持開放包容、互利互贏,愿同各方一道,積極開展國際法治合作,為建設開放型經濟、促進世界經濟復蘇提供法治支持。
在第三屆進博會《中國服務進口報告2020》(簡稱《報告》)專題發布會上,商務部服貿司司長陳春江表示,商務部將采取多重舉措,進一步促進優質服務擴大進口。2007版《目錄》發布時間距今已有10多年,包括39條禁止進口、87條限制進口的技術條目,許多內容已經不適應科技創新全球化需要。
其中,尤為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適應新時代新階段的新特點和新要求,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加快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提供堅實制度保障。我們要勇于聚焦解決深層次和體制性問題,不斷提升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的“成色”,以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的主動、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贏得美好的未來。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締造了后起大國工業化的增長奇跡,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普遍認可。開放是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邁向大國復興的必由之路,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
題:海納百川共揚帆——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紀實 屆進博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對外開放是全方位、全領域的,正在加快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回顧深圳經濟特區40年的跨越發展,“開放”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視角。今天的深圳,已經完成了從引進模仿到開放創新、從外向驅動到內外并舉、從低端代工到高端制造的飛躍,正在加快構建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中國成功控制住疫情,率先恢復經濟增長,并通過與其他國家加強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德拉克魯茲認為,近年來,中國通過產業政策支持和區域發展策略等,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創新生態體系,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
多式聯運構建立體空間新動脈,為“雙循環”新格局的“內外兼修”提供強大助推力。多式聯運激發產業發展新動能,是促進我國物流降本增效的重要突破口,暢通產業循環,是整合“雙循環”縱橫交錯的“經濟線”的重要抓手。
9月21日,國新辦舉行北京、湖南、安徽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及浙江自貿試驗區擴展區域方案發布會。這次自貿試驗區進一步擴容,將為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探索路徑、積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