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3日18:46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作者:劉志彪(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理事長、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復雜變化,認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與之相應,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方式和路徑也發生了新的變化。
自本世紀初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以質優價廉的生產要素尤其是人力資本要素嵌入全球價值鏈,利用西方發達國家的市場和技術形成我國巨大的制造能力和產能,為全世界提供產品。這一時期,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具有以下4個突出特點:市場上依靠西方發達國家,在激烈的經濟全球化競爭中容易遭受抵制而陷入產能過剩;形成技術與品牌的依賴,難以獲得帶有自主品牌和技術的高附加值,喪失發展自主性的可能性較高;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特別是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各種成本上升導致原有要素優勢難以持續,對自身逐步成長的市場容量培育相對不足;表現出以出口為主、主要在西方發達國家進行的“客場經濟全球化”特征。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這種發展模式已被證明難以持續。我們需要將經濟全球化戰略升級為以利用內需為主、在我國主場進行的經濟全球化戰略,培育、利用并開放我國的超大規模市場,打造中國在全球經濟發展中新的競爭優勢,形成中國與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源。在新發展格局下,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將形成新的特征:內需是新型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工具、資源與手段,擴大內需將成為戰略基點;利用內需拉動進口需求和外需增長,虹吸全球創新要素為我所用,發展創新經濟;以進口為主,經濟全球化更多在我國主場進行。
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如何堅持利用我國龐大的內需市場促進進口,進行產業升級、發展創新經濟?建議在以下5個方面著力。
把擴大內需的制度改革提升到改革發展的重要位置上。擴大內需是新發展格局形成的起點和基礎,也是進行產業升級、發展創新經濟的起點和基礎。擴大內需既要刺激生產性,推動提高生產率的制度改革,也要進行分配結構性改革。發達國家的社會實踐證明,形成中等收入群體占據絕對地位的收入分配結構,是一種最有利于擴大內需的制度結構安排。因此,“十四五”時期應努力調整現有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把擴大內需作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中長期戰略取向和政策選擇。
把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任務,置于改革政策設計的優先次序。實施主場經濟全球化戰略,一個充分必要條件是國內市場可以為全球資源和要素提供新的發展機會。未來國內強大市場或將成為我國參與或在一定程度上主導國際競爭的絕對優勢。目前,我國內需結構還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一是內需中消費比重低、投資比例過大。2019年我國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7.8%,而發達國家一般為70%~80%。二是我國人均GDP與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間差距較大,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低。三是市場體系結構嚴重不均衡,消費品市場和生產資料市場發育充分、競爭激烈,但要素市場如土地、資本、高級人力資源等市場嚴重扭曲,給參與雙循環的企業造成較高交易成本,阻礙了通過內需發揮增長支撐效應。這是中國市場建設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十四五”期間應進一步堅持市場取向改革,通過大力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切實解決。
在新發展格局下,建設各類虹吸全球科技創新資源的平臺,開拓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途徑。在主場經濟全球化態勢下,我國龐大的內需將會為全球先進要素尤其是人力資本、技術資本和知識資本創造巨大的發展機會。只有內需強大的國家,才真正具有大量的投資機會,才可為資本和人才創造具有安全性、增值性、流動性的發展機遇。因此,新發展格局下吸引外資固然重要,但是與開放內需、發展創新經濟的本質性要求相比,大力吸引各類技術和人才,才是促進創新經濟發展的根本途徑和重要措施。為此,可通過塑造世界性宜居城市,利用內需提供的市場和事業發展機遇,吸引全球人才和技術;可以利用內需優勢發展對全球供應商的外包,在國際外包中更好地利用全球智力資源;可以依托內需走出去,參股聯合或并購外國企業,吸收其所在國的知識、技術和人才,開拓國內國際市場服務。
以進口政策引導產業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建設現代產業鏈和產業鏈集群。過去,在外需主導的經濟全球化格局下,國內產業鏈的基礎相對脆弱。代工企業在穩定的利潤引誘下,沒有或缺乏技術升級和自創品牌動機,往往只愿意或只可能做國外研發設計好的訂單,進行簡單加工制造出口,無法形成具有自主可控能力的現代產業基礎和產業鏈。因此,在基于內需的新發展格局下,我國的進口政策要利用好龐大的內需,激勵企業和地方政府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鏈,用進口技術設備改造傳統產業鏈。如對電子機械化工產業等進行大規模信息化改造,既可提高自動化水平,降低消耗、保證安全生產,又可為信息化提供巨大的需求支持。
加強進口品在國內產業之間的循環,努力構建國內價值鏈,促進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過去在客場經濟全球化格局下,中國產業鏈過于依賴出口循環,過于強調嵌入全球價值鏈低端進行國際代工。這是形成巨大低端產能,關鍵技術和關鍵環節產品供給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轉向主場經濟全球化后,可充分利用進口品,促進中國企業立足于國內市場構建自己為鏈主的國內價值鏈,掌控價值鏈兩端的技術和市場,形成有利于國內市場循環的治理規則。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02日 16版)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1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對話會并發表主旨演講。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公平競爭制度,讓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充分涌流。
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二次會晤17日晚以視頻方式舉行。我們將在福建省廈門市建立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創新基地,開展政策協調、人才培養、項目開發等領域合作。我們將更加積極地融入全球市場,更加主動地深化對外合作,為世界經濟復蘇發展創造更多機遇和空間。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新型消費為各類消費群體的各種生活方式提供了解決方案,實現了傳統生活場景的有效延伸,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新動能和新動力。國家發展改革委就業和消費司副司長 常鐵威:要進一步加大5G、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網絡建設力度。
作者:南京財經大學教授,現代服務業智庫研究員 胡雅蓓;構建新發展格局,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以強大國內市場作為發力點,需要重點關注三條發展路徑: 一是在需求端,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在連接需求與供給、國內與國外市場的流通環節,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
據日本《產經新聞》10月31日報道,中共中央30日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就29日閉幕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精神進行說明。報道稱,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寧吉喆在新聞發布會上強調,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日前,第十五屆中國國際酒業博覽會在四川瀘州國際會展中心開幕。何維達進一步指出,受疫情影響,傳統宏觀經濟的投資、出口、消費這“三駕馬車”中,投資和消費對于中國經濟增長顯現了不一樣的意義。
題:構建新發展格局 實現高質量發展——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通過發揮內需潛力、強化國內經濟大循環,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
11月1日出版的第21期《求是》雜志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文章指出,要完善城市化戰略,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礎目標,更好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國家統計局19日發布數據,第三季度經濟增速加快至4.9%,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0.7%,我國經濟呈現穩定恢復增長態勢,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難得的一抹亮色。通過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有效銜接、高效配合,支持實體經濟提質增效,促進新興技術產業蓬勃發展,實現經濟平穩健康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