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xxxxbbbb国产,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free性欧美媓妇喷水,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字幕

新聞中心 > 融媒熱頭條 > 正文

永葆革命本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

2020年11月02日15:42  來源:《求是》

5034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出席紀念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參觀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給四川省革命傷殘軍人休養院全體同志回信,號召全黨全國人民在新時代繼承和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同時,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中國人民志愿軍老戰士孫景坤、徐振明同志“時代楷模”稱號,褒揚他們是永葆革命本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號召全社會向他們學習。

  孫景坤、徐振明是廣大志愿軍將士、廣大中國軍人的杰出代表,在戰爭年代奔赴疆場、英勇戰斗,在和平年代深藏功名、投身建設,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堪為時代之楷模,是真正的人民英雄。

  以身許國 舍生忘死寫忠誠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一個民族的靈魂,需要英雄精神來滋養。一個民族的未來,需要英雄的人民來創造。

  1950年10月初,美軍不顧中國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過三八線,把戰火燒到中朝邊境,我國安全面臨嚴重威脅,“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成為每個中華兒女的心聲。英雄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肩負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戰場,以正義之師行正義之舉。

  在異常嚴酷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志愿軍將士們面對美國占壓倒性優勢的飛機、大炮、坦克,承受著零下30多度的嚴寒、掘地三尺的狂轟濫炸,以視死如歸、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拋頭顱、灑熱血,經過艱苦卓絕的戰斗,打敗了武裝到牙齒的對手,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壯歌,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

  孫景坤是遼寧省丹東市元寶區金山鎮山城村農民,現年96歲。他先后經歷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和解放海南島等戰役,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在戰爭年代,他沖鋒陷陣、英勇頑強,出生入死、屢立戰功。在和平年代,他深藏功名、淡泊名利,幾十年如一日扎根鄉村,用執著堅守彰顯了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圖為志愿軍老戰士孫景坤。 新華社發 劉海東/攝

  1950年10月,孫景坤隨部隊剛從海南戰場撤回,隨即從自己的家鄉丹東開赴朝鮮戰場。戰場上,孫景坤作戰勇猛,在朝鮮龍水洞地區同美軍的一次激戰中負傷,傷愈之后又立即奔赴戰場。1952年秋,上甘嶺戰役打響的同時,孫景坤所在的40軍119師357團3營8連負責堅守上甘嶺西側的161高地,在擊退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后,缺糧少彈,陷入絕境。在8連擔任副排長的孫景坤,主動請戰,帶領9名戰士扛著8箱手榴彈和2箱子彈,利用敵人火力死角從敵人鼻子底下突上陣地。在陣地上,孫景坤以高度的勇敢和機智,斃敵21名,協助副連長指揮打退敵人的五次反撲,以少勝多,出色完成堅守任務。戰后,他被批準記一等功一次。抗美援朝戰爭之前,孫景坤已久經炮火洗禮,先后參加過遼沈戰役、平津戰役、解放海南島等戰役,多次立功受獎,也落下了20多處傷疤。

  也是在1950年10月,徐振明隨38軍跨過鴨綠江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徐振明在戰爭期間擔任38軍112師336團1營3連連長,參加過第一、二、三、四、五次戰役,整日在炮火轟鳴中行進、在槍彈飛舞中穿梭,立下卓越戰功。他作為戰斗在一線的步兵連長,打過112師在朝鮮參加的“飛虎山阻擊戰”、“松骨峰阻擊戰”等著名戰役。徐振明指揮作戰勇敢,始終和戰友們奮戰在最前沿。在槍林彈雨中英勇戰斗的他,身上大傷小傷不斷,但保家衛國的初心不變,始終以高昂的斗志勇往直前。軍旅生涯中,徐振明榮立大功一次、小功多次。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因在394.8高地爭奪戰中的英勇表現記大功一次。

  徐振明所在的38軍、孫景坤所在的40軍,是首批入朝并最先與敵軍交戰的部隊。40軍的石寶山,是朝鮮戰爭中第一位拿著爆破筒與敵人同歸于盡的志愿軍戰士。孫景坤立功的161高地東側,在上甘嶺附近潛伏的邱少云被敵軍炮火燒身,在烈火中永生;而上甘嶺戰役更是打得異常慘烈,黃繼光用自己的身體堵住了敵人的機槍,并涌現出多位像楊根思、石寶山一樣與敵人同歸于盡的英雄。

  指揮上甘嶺戰役的志愿軍15軍軍長秦基偉向毛澤東同志匯報說,美軍的缺點是一怕夜戰、二怕近戰、三怕死。我們志愿軍則擅長夜戰、近戰,根本在于我們不怕死,前仆后繼、沖鋒不止。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戰場上的生命如暴風雨中的花朵,為何我們志愿軍將士不怕犧牲、浴血向前?靠的就是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保家衛國的信念、敢打必勝的信念、維護和平的信念、捍衛正義的信念,他們以鋼鐵般的精神戰勝了鋼鐵武裝的敵軍,以“鋼少氣多”力克“鋼多氣少”。所以毛澤東同志講:“中國人民志愿軍的骨頭,比美利堅合眾國的鋼鐵還要硬。”

  英雄的志愿軍將士們,用生命和鮮血、意志和精神,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鑄就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70年過去了,烽煙散去,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依然熠熠生輝,激勵著我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戰勝一切強大敵人。

  那些經過戰爭洗禮的英雄許多已經遠去,健在的也大多年事甚高。他們為黨和國家作出了卓越貢獻,國家和人民沒有忘記他們的不朽功勛,不斷加強對他們的尊崇優待和服務保障。退役軍人事務部等軍地有關部門積極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千方百計做好抗美援朝出國作戰老戰士、老同志和烈士家屬等的榮譽褒揚和優待撫恤工作,不斷提高服務保障水平,定期走訪慰問,加強先進事跡宣傳,讓英雄們在新時代安度晚年,讓英雄們真切感受到黨和國家的關懷、社會的尊崇、人民的愛戴。

  深藏功名 接續奮斗為人民

  在戰時,英雄們浴血奮戰、英勇殺敵,為保家衛國、維護和平立下偉大功績。戰爭結束后,他們解甲歸田、深藏功名,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在普通工作崗位上執著堅守、默默付出,一心為民造福、一心為國奉獻。

  孫景坤、徐振明們不僅是戰場上的英雄,也是時代的英雄、人民的英雄!

  1955年初,孫景坤復員。丹東市安排他到工廠當車間主任,但他卻放棄了留在城市工作的機會,把退伍手續交給地方有關部門后,主動申請回到故鄉山城村務農。過去有關戰場的一切,都被孫景坤刻意封存起來。回鄉第3天,他就拿起農具到生產隊參加勞動,在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上種地修路,一干就是幾十年。

  在生產隊期間,孫景坤因為是黨員,上過戰場,政治上過硬,勞動中能吃苦,得到村民們的擁護,當上了生產隊隊長。他帶領鄉親們發展生產,進行村莊建設,并組織村民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組、扶貧致富小組等,還動員村民將2.6公頃土地重新分配給5戶從黑龍江遷來的貧困戶,讓大家都有地種、有飯吃,讓村民們都過上好日子。

  1958年,徐振明從營職干部崗位轉業到吉林通化。當時,徐振明面臨3個職業選項:招待所所長、福利院院長、革命烈士陵園管理所所長。招待所、福利院待遇好、工作環境好,但他卻毅然選擇去陵園,為楊靖宇將軍守靈。他把家安在陵園邊上,把心放在陵園里面。為了讓英雄安息,他山前山后踏勘,規劃設計綠化方案,帶著陵園職工一起揮鍬掄鎬、栽植松柏花草。遇到刮風下雨,他深更半夜也會到陵園巡查,看看屋瓦是否漏雨、樹木是否倒伏。如今的陵園,樹木蔥郁,莊重肅穆,守衛著這片英雄長眠的土地。

  為了使烈士陵園承載更多英雄的記憶,徐振明想盡各種辦法,踏訪抗聯舊址,采訪當地老百姓,搜尋歷史資料和實物,收集楊靖宇將軍的抗戰故事,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傾注在了烈士陵園上。1980年退休后,徐振明仍堅持留下來在陵園守門,要一生為楊靖宇將軍守靈。他說:“能守護烈士陵園,這是我的無上光榮。”

  解放戰爭勝利后,尤其是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后,國家贏得了和平建設的機會,廣大軍官士兵服從國家需要,脫下軍裝,轉業復員地方,投身經濟社會建設中,為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鞏固新生人民政權作出了重要貢獻。孫景坤、徐振明就是他們中的杰出代表,堅決服從黨和國家的需要,從戰斗英雄成為基層干部、普通群眾,不計得失、不辭辛勞,在黨和國家最需要的地方艱苦奮斗、建功立業,生動展現了革命軍人始終牢記初心使命的政治品格和優良傳統。

  徐振明是吉林省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所首任所長,現年95歲。他先后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轉戰大江南北,經歷戰斗無數,曾榮立多次戰功。他退伍轉業到楊靖宇烈士陵園工作,父子兩代默默守護英雄陵墓60余年,身體力行保護革命遺跡,講述英雄故事,弘揚革命精神。圖為徐振明(左)和兒子徐永軍來到楊靖宇烈士陵園。 新華社記者 王昊飛/攝

  我們黨一直高度重視退役軍人工作,新中國成立初期即成立了中央復員委員會,之后又根據時代要求不斷加強和改進相關工作。進入新時代,黨中央把退役軍人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設計、親自部署推動組建退役軍人管理保障機構,對做好退役軍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總書記和黨中央的關心重視,必將激勵廣大退役軍人永葆革命本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征途上不斷作出新貢獻。

  堅守初心 革命精神傳薪火

  一個共產黨員,只有歷經滄桑而初心不改、飽經風霜而本色依舊,才能做到質樸而純粹、勇毅而篤行,才是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

  孫景坤、徐振明們為什么能在戰時舍生忘死、和平年代無私奉獻?他們的回答淳樸而真摯,“從我參加革命那天起,就從沒想過什么叫吃虧,什么叫好處,也根本沒有想過要撈點什么”。

  孫景坤長期在農村生活,日子并不富裕。一些愛心人士曾多次提出要幫助他,但都被老人拒絕:“不是我應得的,堅決不能拿。”孫景坤既這么要求自己,也這么要求家人。在生產隊當了20多年隊長,每每有單位招工,他都毫不猶豫地把機會讓給別人。女兒孫美麗16歲時報名想當電話局電話員,也被孫景坤將名額給了別人。家里兒女7人,除了一個兒子正常招工、一個兒子參軍外,其余都是農民。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著兒女、啟迪著后人。

  戰爭年代,孫景坤南征北戰,患了嚴重的胃病,每次犯病后,只是吃上兩片藥頂一頂。幾十年間,孫景坤都嚴格按規定數額報銷藥費,從沒向組織提過特殊要求。在生活最困難的時候,有人讓孫景坤找一找組織,但他從沒動過這個念頭,“那么多戰友都犧牲在戰場上,長眠在他鄉,我還活著,已經很知足了,如果我再麻煩組織,怎么對得起那些戰友”?

  徐振明剛參軍時就以抗日英雄楊靖宇將軍為“精神偶像”,立志要像楊靖宇一樣抗擊敵寇,為祖國的獨立和尊嚴揮灑熱血。最初的信念,激勵著他在戰場上英勇戰斗,也引導他轉業時堅定選擇為英雄守陵。他說:“我受了一輩子革命教育,十分崇敬楊將軍和東北抗聯,想和將軍離得更近一點,心甘情愿為將軍守陵。”

  離休后,徐振明又動員兒子到陵園工作,繼承他的志愿,接續守護烈士陵園。但他心里還是放不下,仍然天天來陵園,給參觀的人們講楊靖宇將軍的英雄事跡。他還經常深入學校、部隊、機關及企事業單位宣講,把英雄的故事代代傳揚,告訴人們“要時刻記住這些英雄,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

  孫景坤、徐振明轉業復員后,把自己的各種獎狀和軍功章深藏起來,甚至一起生活的家人、一起勞動的群眾,都只知道他們是抗美援朝老兵,卻不知道他們曾立下赫赫戰功、當過戰斗英雄。他們一生淡泊名利,從未因戰斗英雄的身份向組織提過個人要求。徐振明說,“想想犧牲的戰友,我不能躺在功勞簿上享福”。他們用一生的犧牲奉獻,踐行了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如磐初心,踐行了革命軍人“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錚錚誓言。

  不懈奮斗 崇高精神永弘揚

  孫景坤、徐振明的先進事跡,生動展現了革命軍人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展現了共產黨員高尚的奉獻精神,展現了中華兒女頑強的奮斗精神,彰顯了他們堅守初心、永葆本色的高尚政治品格,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大力弘揚。

  弘揚他們以身許國、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祖國如有難,汝應作前鋒。”以孫景坤、徐振明為代表的革命軍人始終把國家和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為了國家和民族尊嚴奮不顧身,為了和平和正義事業頑強戰斗。在新時代,我們要始終堅持發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迸發出排山倒海的歷史偉力,匯聚萬眾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在歷史的洪流中奮勇前行。

  弘揚他們淡泊名利、無私忘我的奉獻精神。“憂國者不顧其身,愛民者不罔其上。”以孫景坤、徐振明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革命軍人,始終聽黨話、跟黨走,黨需要到哪里就到哪里去、黨讓做什么就做什么。他們在戰場上聞令而動、奮勇向前,退役后繼續奮斗、默默奉獻,永遠是黨和人民的好戰士、好兒女。廣大黨員干部尤其是廣大退役軍人,要繼承和發揚他們這種甘于吃苦受累、甘于犧牲奉獻的高尚精神,始終堅守革命理想,保持優良作風,為祖國和人民奉獻自己的激情和青春、揮灑自己的熱血和汗水。

  弘揚他們百折不撓、英勇頑強的奮斗精神。“天下艱難際,奮斗造英雄。”以孫景坤、徐振明為代表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面對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在極為艱苦的環境下,忍饑挨餓、勇敢沖鋒,經受住了生命極限的嚴酷考驗,展現出英勇不屈、不畏強暴的民族風骨,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敢打必勝、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奮斗精神。在經濟建設中,他們面對各種艱難困苦,一樣戰天斗地、堅韌不拔,成為生活中的英雄。當前,中華民族正在走向偉大復興,面臨的風險挑戰、驚濤駭浪前所未有,我們必須發揚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奮斗精神,知難而進、堅韌向前,頑強奮斗、扎實奮斗、不懈奮斗。

  英雄是一個時代的精神高度,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脊梁。中華民族是英雄輩出的民族,新時代是成就英雄的時代。我們要崇尚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學習以孫景坤、徐振明為代表的抗美援朝老英雄的崇高精神風范,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激勵中華兒女在新時代奮力前行,讓英雄的火種代代相傳、薪火不滅。

文章關鍵詞:孫景坤 徐振明 1950年 革命本色 1980年 革命軍人 119師 革命精神 革命理想 英雄的故事 責編:付琛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