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2日12:5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蒼蠅的眼睛、蜻蜓的翅膀、水母的形狀以及蜂巢的構造,這些生物給人類建筑帶來什么啟發?”在不久前舉行的全國科技活動周期間,天津大學建筑學院意大利籍教授羅杰威來到北京天文館,為青少年講述建筑與大自然之間的奧秘。
羅杰威2004年來到中國,在天津大學建筑學院任教。十幾年來,羅杰威參與了不少高層建筑、城市與鄉村規劃的設計項目,尤其對中國鄉村建筑研究充滿興趣。今年9月,羅杰威率領團隊到貴州黔東南地區的一個貧困村進行人居環境改造。他們以延續生態和實用為原則,解決當地廁所改造難題;建造人工濕地以改善水質,保護村落生態環境的同時,提升人居環境。
在羅杰威主持的天津大學仿生建筑與規劃研究中心,來自15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組成一個國際化團隊,師生之間精誠團結、親密無間。“知識無國界。開展科研需要國際合作,建筑領域也是如此。”羅杰威說,和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一起做學術研究和公益項目,是分享知識和科學方法、激發創造力的有效途徑。
得益于羅杰威的“穿針引線”,天津大學與亞歐多國院校簽訂了30多個合作項目,包括建立工作室、創新研究、校際交流等。“天津市和天津大學在教育國際化方面投入了很多資源,國際化項目越來越多,開展得也越來越順利。”羅杰威已參與主持福建安海石井書院的保護與更新、中國—意大利清華環境節能樓等項目。他說:“這樣的國際合作案例不少,一般有三到四個國家和地區參與,有些項目僅設計階段就需要50多人。”
“沒有國際合作,科學就難有發展。這是全球性的趨勢。”羅杰威說,中國堅持在教育領域開放合作,注重國際合作和校際交流。僅在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就有100多名外籍學生。
“我們正在見證中國成為一些科技領域的領先者。”羅杰威說,中國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上展現出驚人的效率和力量,復工復產復學等走在世界前列,對今后科研合作充滿信心。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02日 1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