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1日17:33 來源:映象網
10月30日-11月1日,由河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和信陽師范學院共同舉辦的首屆高端論壇在鄭州舉行。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主任、信陽師范學院炎黃學研究院院長徐光春,河南省政協副主席張震宇,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高以忱,湖北省人大會常委會副主任周洪宇,省教育廳一級巡視員、副廳長刁玉華,省社科聯省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李庚香,省教育廳高教處處長張水潮,信陽師范學院校長李俊,副校長劉彥明,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特別顧問趙德潤,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任大援等領導專家和信陽師范學院校院辦、黨委宣傳部、學科辦、文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學報編輯部、校團委等部門負責同志參加會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河南日報、映象網、東方今報、河南廣播電視臺、人民網、光明網、大河網等媒體聚焦報道。開幕式由校長李俊主持。
張震宇在致辭中向論壇的召開表示祝賀,向各位專家學者各位來賓表示歡迎,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歷史上中華民族戰勝艱難險阻薪火相傳的偉大精神瑰寶,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支撐,希望在研究中深刻把握炎黃文化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加強炎黃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河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和信陽師范學院聯袂舉辦首屆炎黃學高端論壇,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近年來,信陽師范學院以敏感的政治意識和開闊的學術視野,開展炎黃學研究,尋民族文化之根、溯民族文化之源,以學術的使命和擔當,成立炎黃學研究院,與學界專家組建學術共同體,提升炎黃文化研究質量,力推炎黃文化研究學問化、學科化,取得重要進展。希望各位專家獻言獻策,推動炎黃學研究進一步深化,助力炎黃學特色骨干學科建設收獲更大成果,為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出貢獻!
刁玉華在致辭中指出,炎黃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祖根文化,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源流,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已經沉淀為整個民族心理記憶,成為中華民族發展的精神支撐。信陽師范學院在民族偉大復興的大背景下,以學術的視野開展炎黃學研究,成立炎黃學研究院,邀約國內高端人才,高起點構建學術高地,科學規劃,有重點地突破,炎黃文化正在轉化為學問,一個新的學科在學者們的辛勤努力下逐漸展現出清晰的面貌。他強調,炎黃學的學科建設之路,還有復雜艱巨的工作要做,希望信陽師范學院按照學科建設的要求做好系統性的工作,一是聚合隊伍,多渠道延攬人才、培養人才,建設一支多學科融合、優勢互補的學科隊伍,打牢學科建設基礎;二是加強學術研究,凝練方向,突出重點,多出有分量、有特色的成果;三是認真做好課程和教材建設,打造規范成熟的炎黃學教材,推動炎黃學真正成為走進大學、甚至中小學課堂的課程;四是加強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發揮炎黃學育人的功能,做好炎黃文化的普及工作,擴大炎黃學的社會影響。
李俊在主持開幕式時回顧了信陽師范學院校炎黃學研究的歷程和取得的成績,表示要進一步加快推進炎黃學學科建設,探究中原學與炎黃學之關系,更好地將炎黃文化研究從“學問之學”提升為“學科之學”。
本次論壇議題包括“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炎黃學概論’座談”“河南省特色骨干學科炎黃學學科群建設的策略、路徑和方法”“中原學與炎黃學之關系”等。在研討階段,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慶柱、王魏、王震中,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高以忱,《光明日報》高級編輯梁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朱乃誠,河北師范大學教授沈長云,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李炳海,西華師范大學國學院院長伏俊璉,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楊華等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暢談炎黃學研究的真知灼見,有共鳴,也有爭辯,有碰撞,也有共識。劉慶柱建議在研究中加入遺傳學最新成果;任大援建議做到文明互鑒,一以貫之和重視文明基因;王巍希望更多吸收考古學的資料,增強《炎黃學概論》一書的說服力;徐光春認為黃帝和炎帝是我們的人文始祖,炎黃是個符號,是炎黃文化的代表,表示既要搞教學版《炎黃學概論》,也要搞大眾版《炎黃學概論》;李炳海指出,有的地方還需要減,有的地方需要加,對炎黃文化研究要有個動態的、歷史的把握;楊華認為研究炎黃應該把問題分層次,科學設定學科核心的問題和邊界以及建設路徑,建議把炎黃學放在中國史下面的專門史中;沈長云指出要實事求是,堅決避免概念的混淆;等等。
在閉幕式上,徐光春作了總結講話。徐光春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度,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推進文化自知、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他認為炎黃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先導文化、核心文化。他從文文化之源、文化之脈、文化之魂的角度系統闡釋了炎黃文化的特質,之所以強調文化之源,是因為“中華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史。”“早在上古時期,炎黃二帝的傳說就產生于此。”之所以強調文化之脈,是因為:“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逐漸形成了以炎黃華夏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在我國5000多年文明史上,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等,分布有鄭州、西安、洛陽、開封等古都,誕生了“四大發明”和《詩經》、《老子》、《史記》等經典著作。”之所以強調文化之魂,是因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而這一上古時期歷史發展的主導人物是炎黃二帝,炎黃二帝率領先民們創造的炎黃文化,作為黃河文化的先導文化,開創了中華文明初始紀元,成為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徐光春對信陽師范學院關于《炎黃學概論》的編纂和在大學開設炎黃學公開課的做法表示贊賞。他認為,炎黃學的研究就是一項歷史性的創舉;在大學中開設炎黃學公開課,也是一項沒有做過的創舉;把研究與教學結合起來,相互促進,這也是創舉,是炎黃學研究、教學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