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1日11:36 來源:《求是》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這是習近平、李克強、栗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等在主席臺上。 新華社記者 王曄/攝
大國發展,規劃先行;關鍵節點,非凡部署。
金秋十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勝利召開。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即將開啟的歷史節點上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了未來5年乃至15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吹響了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沖鋒號角。
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后動。這一錨定未來中國發展新航標、寄托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夢想的戰略規劃,匯聚了全黨全國人民的智慧和期待,更凝結著習近平總書記深識遠慮的歷史擔當和戰略思考。一段時間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我國未來中長期發展,精心謀劃、廣泛調研、反復研究、深入思考、問計于民。今年4月10日,在我國疫情防控形勢已經越過拐點、即將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
《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這篇重要講話,著眼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實踐,圍繞如何完善戰略布局、做到化危為機、實現高質量發展,從“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完善城市化戰略”、“調整優化科技投入和產出結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等六個方面,作出戰略謀劃和重要部署,為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提供了重要遵循。
在全國上下掀起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熱潮之際,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這篇重要講話,對于進一步領會把握全會精神實質,抓好貫徹落實,凝聚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砥礪奮進的磅礴力量,向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勇前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謀篇布局 把舵定向
“編制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p>
1953年元旦,《人民日報》社論《迎接一九五三年的偉大任務》公布了一則重磅消息:我國開始執行國家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從那時起,一個又一個五年規劃(計劃)為中國的發展進步標注出清晰鮮明的前進里程,一幅幅美好圖景在一個又一個五年的接力中變成現實。
“十三五”,2016—2020年,這是拼搏奮斗的5年、成就非凡的5年。
這5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開拓創新,奮發有為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戰勝各種風險挑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航船繼續乘風破浪、堅毅前行。“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東方。
我國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進入了一個重要的歷史關口。
即將到來的“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能否科學認識、準確把握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發展面臨的深刻復雜的內外環境和發展大勢,謀劃好、編制好“十四五”規劃,做好“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有機銜接,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景和未來。
2020年8月17日,京雄城際鐵路全線軌道貫通。圖為工人駕駛鋪軌車安裝最后一段鋼軌。 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攝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今年以來多次主持召開會議,研究“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專門召開不同領域專家和企業家、基層群眾座談會,一次次深入基層考察調研,以各種方式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將各方面精力集中到貫徹黨中央部署、謀劃推動“十四五”發展上來。
——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起草組會議等,聽取“十三五”規劃總結評估匯報,研究“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就一系列關系國家中長期發展的重大議題作出頂層設計,為規劃把握大方向、確定大思路、提出大戰略。
——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黨外人士座談會、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科學家座談會、基層代表座談會、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等7場座談會,就“十四五”時期以及國家中長期發展聽取專家學者和基層群眾建議。
——先后深入云南、北京、湖北、浙江、陜西、山西、寧夏、吉林、安徽、湖南、廣東等11個省區市,進車間、訪農戶、看社區、入高校,聽民聲、知民意、聚民情,把實際調研與決策部署結合起來,為“十四五”勾勒出能操作、可落地、見實效的發展藍圖。
——就“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強調要開門問策、集思廣益,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于民統一起來,齊心協力把“十四五”規劃編制好。
正是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在充分吸收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基層經驗的基礎上,2035年遠景目標日益清晰,“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的指導方針、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舉措逐漸形成,一幅宏偉的新時代畫卷徐徐鋪展開來。
加快構建完整內需體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鮮明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長期以來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思考和戰略謀劃。
早在今年4月的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就創造性提出了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論斷??倳浿赋?,“國內循環越順暢,越能形成對全球資源要素的引力場,越有利于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新優勢”。
構建新發展格局,核心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改革開放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加入國際大循環,形成了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形成“世界工廠”的發展模式。近幾年,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劇了逆全球化趨勢,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出現重大變化,“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經常項目順差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現在的不到1%。正是在對國內外形勢變化的深刻洞察中,習近平總書記鮮明強調,“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關系我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是當前應對疫情沖擊的需要,是保持我國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我國有著顯著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國經濟的優勢就是內部可循環”。我國擁有14億人口,4億中等收入人群,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是全球最大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居民消費優化升級,同現代科技和生產方式相結合,蘊含著巨大增長空間,2008年以來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7個年份超過100%??倳浢鞔_要求,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實現良性循環,明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向,促進總供給和總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動態平衡。
消費已連續多年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2020年第三季度,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0.9%,季度增速年內首次轉正。圖為10月1日,觀眾在深圳的電影院排隊檢票入場。 新華社記者 趙瑞希/攝
國民經濟循環的最終環節體現在消費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消費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中等收入群體是消費的重要基礎”??倳泴U大中等收入群體提出明確要求,一是要把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作為重要政策目標,優化收入分配結構,健全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二是要擴大人力資本投入,使更多普通勞動者通過自身努力進入中等收入群體。
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擴大內需和擴大開放并不矛盾”。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將持續上升,同世界經濟的聯系會更加緊密,為其他國家提供的市場機會將更加廣闊,成為吸引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的巨大引力場。
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
石化企業生產熔噴布,汽車企業生產口罩機,建材企業生產測溫儀……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不少企業紛紛跨界生產防疫物資,僅僅2個多月時間,我國口罩日產能就從1月底的1000萬只提高到5億只,展現了我國完備的產業體系、強大的動員組織和產業轉換能力。如今,在全球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的情況下,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人員平均復崗率超過95%,開工率達99%以上,產銷率保持在98%左右,產業鏈、供應鏈經受住了疫情這一實戰狀態下的壓力測試,成為疫情防控和經濟復蘇的堅實保障。
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在疫情防控關鍵時刻發揮的重要作用,意味深長地指出,“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這是大國經濟必須具備的重要特征”。這次疫情沖擊也暴露出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存在的風險隱患,對此,總書記明確指出:“為保障我國產業安全和國家安全,要著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力爭重要產品和供應渠道都至少有一個替代來源,形成必要的產業備份系統?!?/p>
“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如何打造?
習近平總書記果斷指出,“我們不應該也不可能再簡單重復過去的模式,而應該努力重塑新的產業鏈,全面加大科技創新和進口替代力度”??倳洀膬蓚€方面作出部署:一方面,要拉長長板,鞏固提升優勢產業的國際領先地位,鍛造一些“殺手锏”技術,提升產業質量,拉緊國際產業鏈對我國的依存關系,形成對外方人為斷供的強有力反制和威懾能力;另一方面,要補齊短板,在關系國家安全的領域和節點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在關鍵時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環,確保在極端情況下經濟正常運轉。
結合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對“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著重提出以下四點要求:
一是線上線下并舉。我國線上經濟全球領先,要乘勢而上,推動各領域數字化優化升級,積極參與數字貨幣、數字稅等國際規則制定,“塑造新的競爭優勢”。同時,各種制造業不能丟,作為14億人口的大國,糧食和實體產業要以自己為主,“這一條絕對不能丟”。
二是增強防災備災意識。統籌發展與安全,大力加強防災備災體系和能力建設,“舍得花錢,舍得下功夫,寧肯十防九空,有些領域要做好應對百年一遇災害的準備”;堅持兩條腿走路,實行中央儲備和地方儲備、實物儲備和產能儲備、國家儲備和企業商業儲備“三個相結合”,搞好軍民融合儲備;優化應急物資品種和儲備布局,合理確定儲備規模,全面加大投資建設力度。
三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在這次抗擊疫情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促進產業循環中也起到了關鍵作用。國有企業必須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需要改革優化,但“絕對不能否定、絕對不能削弱”。要堅持和完善新型舉國體制,不斷增強領導力、組織力、執行力。
四是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的全球公共產品屬性。堅決反對把產業鏈、供應鏈政治化、武器化,推動形成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消除非經濟因素干擾的國際共識和準則,力爭通過國際合作阻止打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惡劣行為。
讓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十三五”時期,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邁出堅實步伐,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目標提前完成,城鎮常住人口達8.48億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0.6%,今后一個時期還將繼續上升。
“我國城市化道路怎么走?”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思考的重大問題。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總書記明確提出,“關鍵是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礎目標”,“更好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為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空間”。
圍繞完善我國城市化戰略,習近平總書記以全面、辯證的思維作出部署和指導:
——“把生態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符合客觀規律,但城市發展不能只考慮規模經濟效益,必須統籌城市布局的經濟需要、生活需要、生態需要、安全需要。要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總體國家安全觀指導下制定城市發展規劃,打造宜居城市、韌性城市、智能城市,建立高質量的城市生態系統和安全系統。
——“根據實際合理控制人口密度”。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是客觀經濟規律,但城市單體規模不能無限擴張。長期來看,全國城市都要根據實際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大城市人口平均密度要有控制標準。要建設一批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區新城,推動多中心、郊區化發展,逐步解決中心城區人口和功能過密問題。
——“因地制宜推進城市空間布局形態多元化”。對于東部等人口密集地區,要優化城市群內部空間結構,推動城市組團式發展,形成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市群結構。城市之間既要加強互聯互通,也要有必要的生態和安全屏障。對于中西部有條件的省區,要有意識地培育多個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獨大”的弊端。對于縣域發展,要選擇一批條件好的縣城重點發展,使之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支撐點。
走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科技研發道路
不到一周時間,確定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分離得到病毒毒株并向世界發布分享;病毒序列發布后14天內,完成核酸檢測試劑研發和上市應用,快速實現檢測試劑從無到有的突破;五類13個新冠疫苗已經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階段,其中4個進入三期臨床試驗階段……
在這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爭中,全國科技戰線集中力量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藥品、醫療器械、疫苗等科技研發在短時間內取得積極進展,為疫情防控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疫情防控對我國科技界是“一次真刀真槍的檢驗”,“科技戰線既顯了身手,也露了短板”。針對科技研發存在的短板,總書記提出,要優化科技資源布局,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走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科技研發道路。
——“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合疫情防控的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黨和國家的重要任務,科學研究要從中凝練重大科學前沿和重大攻關課題”?;A研究是整個科研的總開關,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倳洀膬蓚€方面對加強基礎研究作出部署:一方面,更加重視生命科學的基礎研究,加快相關藥物疫苗的研發和技術創新,高度重視信息和大數據技術在這些領域的應用;另一方面,重視頂層設計,優化基礎研究布局,逐步壯大基礎研究體系,“努力多出‘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
——“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認真總結這次疫情防控中產學研相結合的經驗做法,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和政府統籌作用,促進資金、技術、應用、市場等要素對接,努力解決基礎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轉化、市場應用“最后一公里”有機銜接問題,打通產學研創新鏈、價值鏈。
這些重要部署,不僅為更好應對常態化疫情防控提供了遵循,也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科技研發和科技創新指明了方向。在習近平總書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號召激勵下,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必將涌現更多重大創新成果,推動我國更多前沿科技領域進入并跑、領跑階段。
高揚生態文明旗幟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長江經濟帶發展翻開新篇章;大抓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沿黃九省區唱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頒布實施……
“十三五”時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理念深入人心,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圖為2020年9月24日,游客在湖南省湘西世界地質公園靈洞天坑里觀光游覽。 人民視覺供圖 曾祥輝/攝
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回顧歷史上人與自然關系不平衡所引發的一系列生態問題,針對新世紀以來全球新發傳染病頻率明顯升高的現實,再次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只有更好平衡人與自然的關系,維護生態系統平衡,才能守護人類健康”,“要深化對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規律性認識,全面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倳洈蒯斀罔F、擲地有聲地發出號召:“生態文明這個旗幟必須高揚?!?/p>
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兩方面要求:
一方面,“為自然守住安全邊界和底線,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格局”。完善國土空間規劃,落實好主體功能區戰略,明確生態紅線,加快形成自然保護地體系,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在空間上對經濟社會活動進行合理限定。
另一方面,“增強全民族生態環保意識,鼓勵綠色生產和消費,推動形成健康文明生產生活方式”。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倡導健康飲食文化和良好生活習慣,嚴厲打擊非法捕殺和交易野生動物的行為。
織密織牢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安全網
“十三五”時期,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被列為國家重點支持領域,我國基本建立了以疾病預防控制、應急救治、衛生監督等專業的公共衛生機構為骨干,以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為依托,以基層的醫療衛生機構為網底,以全民參與為支撐,覆蓋全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這次應對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國公共衛生體系更是經受住了大戰大考,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發揮了重要作用。
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健全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這個重大問題,要求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放眼長遠,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針對疫情防控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和不足,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總書記再次指出,我國公共衛生領域還存在明顯短板,“需要加快補上”,并從5個方面作出部署:一是從頂層設計上提高公共衛生體系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地位,充實中央、省、市、縣四級公共衛生機構,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提高履職盡責能力;二是改善城鄉公共衛生環境,加強農村、社區等基層防控和公共衛生服務;三是加強公共衛生機構、醫院感染病科、生物實驗室等的規劃建設,做好敏感醫療和實驗數據管理;四是加強衛生健康教育和科學知識普及,提高群眾公共衛生素養;五是及時總結中醫在疫情防控中的經驗,加強科學論證,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加強中西醫結合,不斷提高能力和水平。
加快形成“從下到上早發現、早預警、早應對的體系”,對把疫情控制在萌芽狀態至關重要。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從兩個方面提出要求:一是把增強早期監測預警能力作為健全公共衛生體系的重中之重,完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二是加強疾控、醫院、科研單位間的信息共享,增強各類已知和新發傳染病預警能力。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各地嚴格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加強早期監測預警,堅持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構筑起疫情防控的嚴密防線。比如,北京市在6月11日新發地批發市場聚集性疫情發生后,短短16個小時內即鎖定源頭,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了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目標已經明確,藍圖已經繪就。即將踏上“十四五”征程的中國,蘊藏著無限的生機與活力,也面臨著更加艱巨繁重的任務。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同心同德、頑強奮斗,勇于變革、奮發有為,必將開創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燦爛前程,以新的榮光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加美好的明天。
城鄉之間有差別,這不奇怪,但是,差距過分懸殊,特別是基礎設施如果差距過大,那就值得警醒了。
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工程千頭萬緒,該從哪著手呢?總書記在河南團說的明明白白,夯實鄉村治理這個根基。
鄉村振興戰略,事關千家萬戶,是中國鄉村又一次全新的征程,靠什么不斷激發前進的動力呢?總書記說得好,用好“深化改革”這個法寶。
聯播+12月7日,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29.04萬億元,進出口已連續6個月實現正增長。從戰“疫”主戰場武漢到三秦大地陜西,從國家糧食主產區之一松遼平原到澎湃著經濟活力的長三角……習近平總書記今年的考察足跡中,留下許多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殷殷囑托。
12月7日,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研究部署我省脫貧攻堅、雙擁工作、知識產權保護等。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
2017年底,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一夜之間火了起來。新華社發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視頻丨總書記的一周
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占據全國“半壁江山”。長江經濟帶沿線,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等方面在全國的地位凸顯,數字經濟、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產業領跑全國。
“十三五”期間,我國教育各項事業長足發展,在提高質量、促進公平等方面成效顯著,百姓有了更多的獲得感,教育的社會貢獻力不斷提升。今年,涼山州進一步落實教育扶貧“三免一補”政策,貧困戶子女入學在免學雜費的基礎上,每人每天還有3塊錢的午餐補貼。
憲法,國家的根本法,治國安邦的總章程。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弘揚憲法精神,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進行深刻論述。(記者羅沙 視覺劉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