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1日10:18 來源:人民日報
10月30日,以“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為主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開幕,論壇采用線上視頻與線下出席相結合的方式舉辦,全球300多位科學家,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參會。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由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發起,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辦,此前已舉辦兩屆。
頂尖科學盛會展現開放熱度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設有開幕式與主題會議、世界頂尖科學家座談會、莫比烏斯論壇等多場主題活動,集中舉行或播放130余場頂尖科學家個人演講,70余場物理、化學、數學等基礎科學峰會以及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應用技術峰會。各位科學家將積極交流思想、推進合作,共同推進世界科學事業。
延續往屆論壇的成功經驗,青年科學家論壇繼續采用“5張海報”的形式,在每位青年科學家作5分鐘演講后,與頂尖科學家開展5分鐘的一對一交流。所有青年科學家演講與交流完畢,再進行30分鐘小組討論,并由頂尖科學家做總結。同時,加入專業觀眾交流環節,由相關高校或研究機構的專業觀眾實時提問,青年科學家即時作答,進一步強化論壇的專業性、互動性。
本屆論壇還在各地遴選了50多名在科研領域取得一定成績的高中生及大學新生,以桌布論壇、講座交流、成果展示等多種形式,與頂尖科學家交流互動。
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少年論壇——科學T大會,則由多位頂尖科學家、青年科學家和國內50名科學少年、50名中學校長共同組成。頂尖科學家將親自給這些科學少年授課。
成立世界頂尖科學家發展基金會
不僅是科學思想與方法的匯聚,本屆論壇更亮出了中國對加強全球科技合作、共同推進世界科學事業的態度,讓與會頂尖科學家看到了中國、上海對人類科學技術合作的真誠愿望和實際行動。
近年來,上海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出以世界眼光匯聚全球創新智慧、以開放胸懷推動全球科技合作、以一流環境吸引全球科技英才。如今,這些目標正一一化為具體行動。
在本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上,上海為全球的頂尖科學家送來了一份厚禮:成立世界頂尖科學家發展基金會,并舉行揭牌儀式。
世界頂尖科學家發展基金會將依托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聚焦前沿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支持和培養全球最具創造力的青年科學家及青年科學家團隊,助推青少年科學素養教育,全面提升科學研究與科學教育生態建設,服務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基金會將重點聚焦科學交流類、青年發展類、科研轉化類、科學教育類4類項目,成為上海支持全球科學合作的有力舉措。
構建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
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是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一項重要成果。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宣布啟動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第二屆論壇向全球公開展示社區方案,第三屆論壇即舉行啟幕儀式,首批實驗室開始進駐社區。
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位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是新片區國際創新協同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規劃面積2.5平方公里,銜接臨港科技城及總部灣。
“這里將成為一塊熱土!”論壇上,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秘書長王侯這樣介紹這一符合創新規律的空間載體。
社區將以“領先未來20年的科技戰略力量,儲備未來50年的科學資源”為使命,以“全球極具特色的新時代重大前沿科學策源地”為定位,借助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集群效應,以頂尖科學家資源為核心,立足基礎研究打造國際聯合實驗室,打造國際領先的科技策源地、聯通世界的科學創新港、聚智全球的科學組織總部基地、機制靈活的離岸創新區。
東海之濱,以推動基礎研究、倡導國際合作、扶持青年成長為使命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已經成為連接世界頂尖科學家的重要紐帶和促進國際科學界高端對話的重要平臺。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31日 07 版)
“以顛覆性技術為核心的創新活動,對科技、產業、社會發展具有另辟蹊徑的顛覆性意義,顛覆性技術的探索、研發、轉化是一項具有前瞻性、戰略性、復雜性的系統工程。事實上,根據國家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方案的要求,我國已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布局了一批尖端技術。
”11月16日,在廣州國際生物島舉行的2020官洲國際生物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致辭時,一開口就感嘆道。對于大家所關注的疫苗研發,鐘南山指出,國外輝瑞疫苗能阻止90%的感染,其實廣東乃至中國的疫苗研發水平也差不多,但要有了第一階段試驗結果才能公布。
開幕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發表了主旨演講,對當前疫情作出了最新研判。” 而在疫苗研發方面,鐘南山認為,中國與其它國家處在同一水平,因此一個緊密結合基礎研究、臨床研究與產業化的平臺機制,顯得尤為重要。
聯播+“浦東開發開放30年取得的顯著成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提供了最鮮活的現實明證,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最生動的實踐寫照。●要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推動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創新,率先構建經濟治理、社會治理、城市治理統籌推進和有機銜接的治理體系。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確立了建設科技強國的重要戰略目標,明確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科技自立自強與我們一直強調的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是一脈相承的,我們要堅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持續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記者熊麗報道:10月3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9年中國創新指數。在創新產出方面,2019年我國國內專利授權數為247.4萬件,比上年增長6.0%;發表科技論文195萬篇,增長6.0%,專利和論文產出水平不斷提高。
記者熊麗報道:10月3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9年中國創新指數。在創新產出方面,2019年我國國內專利授權數為247.4萬件,比上年增長6.0%;發表科技論文195萬篇,增長6.0%,專利和論文產出水平不斷提高。
21世紀的中國,無論在城市、田野、海洋或是雪山之巔,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影響已經無處不在。從1983年“雙星定位”理論提出,歷經30多年的探索實踐,三代北斗人打破國外技術封鎖,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之路。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6日下午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要充分認識推動量子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量子科技發展戰略謀劃和系統布局,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