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8日13:19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光明日報記者 周仕興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雪群
三面環山,紫荊繞村,九品香蓮,景色宜人……近年來,廣西柳州市柳北區石碑坪鎮下陶村以黨建為引領,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多措并舉發展“花經濟”,實現從“山坳村”到“紫荊花村”的蛻變,走出一條“美麗”致富路。
開辟致富路
下陶村因位于209國道旁古木坳山腳,曾被稱為“山坳村”。全村下轄5個自然屯,10個村民小組,共395戶1493人,2015年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17戶55人。
過去,因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下陶村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通往集鎮與學校的主干道還是泥路,村民出入常常是泥巴沾滿褲腿,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未覆蓋信號弱,田間大部分水渠和道路未硬化,水塔和水管時常要維修,山邊存在地址災害安全隱患,一系列問題制約著下陶村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是推進精準扶貧的基礎,我們要抓住機遇發展下陶村。”下陶村駐村工作隊隊員韋霽琛說。在扶貧政策引領下,下陶村以優先解決水、電、路為突破口,積極開展入戶道路、人畜飲水、農田水利、農村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設。下陶村通過申請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一事一議”項目和扶貧產業項目,修建道路20公里、水渠10多公里,村內主干道全部完成硬化,實現“屯屯通”;新搭建水塔、鋪設水管,實現安全飲水進村入戶;增設通信基站,實現通信和網絡全覆蓋;還為1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危房改造,消除了土木結構老舊房屋。
此外,下陶村建起了文化活動中心,建成了5個運動場,并配備健身器材、宣傳欄、衛生室、鄉村公園、污水處理廠和太陽能路燈,往昔破舊的小山村煥然一新,夯實了產業基礎,增強了發展后勁。
發展“花經濟”
以前的下陶村,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無集體資產、資源和資金,是一窮二白的“空殼村”。由于耕地較少且無支柱產業,出現了“本村人往外跑、外人不愿進來”的尷尬局面。
“直面劣勢,找準優勢。”下陶村黨總支書記鐘敏說,下陶村依山傍水、氣候宜人,村里決定因地制宜發展花卉苗木產業,種植2000多畝紫荊花,每年銷售額700多萬元,除供應柳州本地外,還遠銷云貴川等地,紫荊樹成了“搖錢樹”。
除了紫荊花,下陶村還種植九品香蓮。按“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新型運營模式,引進合作社流轉村民閑置土地近80畝,打造九品香蓮基地和加工廠房,形成了種植、采花、烘干、包裝和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帶動30多戶農戶發展,產品遠銷外省。今年以來,九品香蓮相關產品銷售額已超100萬元。
發展花木經濟,女士撐起半邊天。下陶村成立了婦女技術示范學校,搭建村民合作社作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平臺,創新設立“黨建+合作社”促扶貧消費平臺,由黨支部引領村級產業發展。
“我在本地務工,既可增加收入,又能就近照顧家庭和孩子。”脫貧戶梁善珍說。如今,越來越多的返鄉青年回村發展,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經過多方努力,下陶村集體經濟從“空殼村”向收入10萬元以上的經濟“強村”邁進,2017年順利實現整村脫貧。
打造宜居村
通過一系列舉措,下陶村持續將“花經濟”做大做活,2018年榮獲“全國百佳鄉村旅游目的地”榮譽稱號。
依托“花經濟”發家致富后,下陶村村民開始美化房前屋后的環境,圍起竹籬笆、種上花苗,將家園打扮成一座座小花園,成為周邊游客休閑打卡之地。“村規民約要求各家‘門前三包’,定期開展村民義務大掃除活動。”鐘敏說,“我們要依托村里的‘花產業’,發展生態鄉村旅游,讓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寬。”
如今,下陶村正整合現有產業資源,聯合打造規模化、產業化、信息化的特色種養產業園,并利用好竹林、溪水堤壩等鄉村美景,著力將下陶村建成“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宜居鄉村。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28日 03版)
8月5日,在廣西柳州市柳北區石碑坪鎮下陶村,村民在采摘九品香水蓮花。近年來,為了提升經濟效益,柳北區石碑坪鎮將水田進行資源整合,打造九品香水蓮花種植基地,并對花朵進行加工,制成蓮花茶,提升了經濟效益,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