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5日17:04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回眸“十三五”·喜看新成就】
光明日報記者 吳春燕
9月28日,中新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示范區啟動暨廣州開發區、廣州高新區重大項目集中動工活動舉行,計劃總投資1841億元,65個項目同日按下啟動鍵,場面震撼。中新廣州知識城(以下簡稱“知識城”)地處廣州市幾何中心、粵港澳大灣區“灣頂”,距廣州中心城區35公里。知識城從8.08平方公里起步,何以由曾經鄉村郊外的阡陌田舍,蝶變為如今232平方公里的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創新載體、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核心平臺?
時間回到2014年4月4日,知識城仍然是一片片黃土。一周前,知識城剛打下新城建設的第一根樁。這一天,中新廣州知識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總裁陳培進正忐忑不安地迎接前來視察的時任新加坡榮譽國務資政、前總理吳作棟。在知識城騰飛科技園里,陳培進依稀記得:“我們就站在這塊地上,接待了吳作棟先生,這塊地上還有一個小山坡,我們就站在山坡上給他‘畫餅’,說未來有鳳凰湖,有各種項目,跟他說了很多,但心里真的沒底,不知道到底怎么開發。”
2016年7月,國務院批復同意中新廣州知識城開展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作為全國唯一的經國務院批準的“知識產權改革試驗田”,知識城如何撬動知識經濟變革,開啟從工業經濟到知識經濟的飛躍?廣州市委常委、廣州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周亞偉介紹,知識城大力實施知識產權驅動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戰略,扎實推進知識產權綜合改革工作。該區出臺了全國首個知識產權專項政策,是全國唯一實現“專利、商標、版權”統一管理的園區和知識產權保護元素最集中的區域。這里的知識產權服務園聚集了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廣東中心、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廣州知識產權交易中心、中新國際知識產權創新服務中心等各類知識產權機構100余家,其中廣東審協中心專利審查結案能力突破每年17萬標準件,約占全國的五分之一,該中心副主任董琤說,目前知識城的知識經濟發展要素高度聚集,在全國居于領先地位。
2018年4月10日,在習近平總書記親切關懷下,中新廣州知識城上升為中國—新加坡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知識城積極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要著力在政策支持和創新驅動上下功夫的指示要求,搶抓上升為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的戰略契機,全力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家戰略,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發展,打造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引擎。“我們把營商環境像愛護眼睛一樣去珍視和呵護”。周亞偉表示,廣州開發區先后出臺了“暖企8條”、“穩企6條”、產業發展四個“黃金10條”2.0版、“新基建10條”、“綠色金融10條”等政策。“知識城建立之初,我們招商非常困難,拉了很多企業進來,他們看了一眼,覺得很難,走了。”陳培進記得。如今,廣州開發區不斷刷新政策體系,相繼從產業、人才、知識產權等方面搭建政策“10條”家族,讓資本大鱷聞風而動。
2019年9月20日,粵芯12英寸晶圓項目在中新廣州知識城投產,標志著廣州先進制造業“缺芯”成為歷史。從2018年3月開始打樁,到2019年9月正式投產。短短18個月,粵芯半導體從無到有建設投產,填補了廣州缺“芯”的空白,還為廣州市串聯起了從芯片設計、制造、測試、封裝的一整條產業鏈,奮力打造全國集成電路第三極。粵芯半導體副總裁李海明說,從建設廠房時的一片荒地,到城市基礎設施配套的迅速完善,粵芯周邊的配套越來越好。粵芯半導體在中新廣州知識城的發展是所有來這里投資的企業的縮影。
就在粵芯投產7天后,百濟神州廣州生物藥生產基地一期項目竣工。研發生產的加速度,離不開“知識城加速度”。以前需要一兩個月才能辦完的手續,在知識城一天內全部辦好。周邊各類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人才政策的出臺,也為百濟神州吸引世界各地高精尖優質人才提供了保障。在全世界3家使用KUBIO全新技術生產PD-1藥物的企業中,百濟神州本來是起步建廠最晚的一家,而現在,百濟神州后來居上,將成為世界第一家實現該技術最早商業化生產的企業。百濟神州高級副總裁劉建說:“廣東具有產業生態聚集效應,特別是廣州開發區,這樣的發展速度在全國其他城市非常少見。”
時間來到了2020年,經過“十三五”以來的飛速發展,知識城厚積薄發、破繭蝶變,不僅新建的鳳凰湖風景如畫,知識城更是迎來項目建成投產爆發期,令人驚嘆的數字有一長串:引進重大項目165個,在建企業投資項目79個,總投資近1700億元,預計達產產值超3000億元……陳培進想象中的全新的城市,已經夢想成真。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25日 01版)
23年前的今天,香港回歸祖國懷抱,開啟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歷史新紀元。分享到:海珠區315間學校全部安裝“一鍵式報警”裝置截止6月中下旬,海珠區315間學校、近18萬名學生分7批次順利復學,各校園及周邊治安、交通情況良好。
題:粵港澳大灣區進入“深度協同時刻”爆發新動能 幾個月前,粵港保護知識產權合作專責小組在廣州召開會議,探索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合作新機制,目標直指粵港澳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體制鴻溝”。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關鍵要素加速流轉,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正進入深度協同創新的嶄新時期。